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公益产品”的可持续之道
———两家公益机构的创新案例
“公益项目是有周期的,有的周期是一年,有的达数年,但总有结束的时候。如果这个项目能持续满足各方需求,为什么它要结束?如果它不结束,它要以何种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呢?”8月21日,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举行的“社·创·新思维‘风暴周’”活动上,“国内公益项目可持续化转型案例分享”分论坛环节中,主持人抛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来自中国扶贫基金会、益云(公益互联网)社会创新中心(简称“益云”)等机构的负责人分享了各自的公益产品案例。这些案例呼应了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既然有需求,就要持续提供公益产品。而“公益产品”的概念,背后蕴含着公益市场化的逻辑。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慈善模式,而是试图满足包括捐赠者、受益者在内的各方需求,提供更丰富的体验和服务,像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一样有着精准的定位。
“爱心包裹”:从项目走向产品
“爱心包裹”项目诞生于2009年。该项目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捐购的形式,关爱贫困地区及灾区小学生。根据受益对象需求的不同,“爱心包裹”有数类,如文具包、美术包、体育包、音乐包和温暖包等。
中国扶贫基金会项目官员颜志涛介绍,这些“爱心包裹”中的物品种类和数量,来自对受益对象需求的扎实调研。
项目运作初期,中国扶贫基金会与中国邮政系统合作,遍布在全国各地的3.6万个邮政服务点成为“爱心包裹”项目的宣传渠道,每年会有数万名志愿者在各个邮政服务点对公众开展募捐活动。
随后,依托互联网技术,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发了17种捐赠方式。也就是说,公众既可以去邮局购买“爱心包裹”,又可以坐在家里点开手机进行捐赠。
在项目运营体系中,“爱心包裹”项目逐渐向公益产品过渡,中国扶贫基金会力图让项目操作变得标准化、流程化,吸引捐款。比如,捐赠人可随时在网上查询善款去向,他们还会收到扶贫基金会开具的捐赠票据与证书,同时,收到受助孩子寄来的“回音卡”,这种“一对一”的帮扶模式很受捐赠人欢迎。
来自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爱心包裹”项目运作5年,吸收捐款额度达3.2亿元,其中,个人捐赠占比达91.6%,共有273万名贫困地区学生受益。项目的品牌度也得到了提升,2011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曾委托专门机构进行调查,该项目在全国的公众知晓率达到35.7%。
除了让贫困地区学生受益,中国扶贫基金会依托“爱心包裹”进行产品开发,让捐赠者获得更多体验。项目也从早期的“不直接接触公众”逐渐转为“直接接触公众”。
“善行者”徒步募捐公益活动就是一个典型产品,公众通过参与50公里、100公里徒步越野活动,帮助“爱心包裹”等公益产品募款,该活动十分火爆,吸引了1000多个队伍报名,最终只能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400多支队伍参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公众既捐款,又获得徒步越野的乐趣,体验十分丰富。
颜志涛介绍,“爱心包裹”项目作为一个公益产品,逐渐实现了“从渠道向平台发展”。他说:“以前更多依赖行政渠道与第三方资源,现在变成基金会自己主导,我们将依据项目开发更多活动,比如最近流行的‘冰桶’募捐,完全可以吸引更多捐款。”
在吸引公众参与方面,未来还有很多可以开发的募捐方式,比如“月捐”、“移动互联网募捐”等。
“公益产品是一定要面向市场的,面向服务对象,注重参与者的体验,而公益项目不一定这样,它可能只需要对捐赠人负责。这就是两者的区别。”颜志涛说。
益云地图:寻找真实的需求
今年的鲁甸地震救援阶段,来自互联网的益云救灾地图引起广泛关注,地图上的消息格式统一,还附有信息来源、具体地点和需求内容以及是否经过核实、由谁核实等情况。这张地图的制作者是公益技术支持机构益云。地图是开放的,任何人、任何公益组织都可以通过益云地图平台发布数据。
较之“爱心包裹”项目,益云地图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为公益产品,它面向的是公益领域的数据管理需求。益云这家机构的定位是“社会企业”,通过互联网产品做公益。
2010年,益云成立时考虑到公益领域每年有大量数据产生,但均以统计数据的形式出现,不能实时更新。此外,公众更喜欢读图的方式。于是,机构打算制作一张互联网的公益地图,这便是益云地图的由来。
“调研结果显示,公益机构在志愿者管理系统、投票表决、信息披露等方面均有数据服务的需求。”益云产品运营官员王琳琳说。
最开始,益云与自然之友合作,为后者的“我为城市量体温”环保项目开发了一张地图,但这张地图并不尽如人意。除了页面看起来粗糙外,还缺少互联网产品该有的互动性与参与性。
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益云尝试着制作了一张救灾地图,可在上面发布灾区需求、物资分类、问题解决程度等信息,避免物资重复发放。
“从使用效果的反馈来看,主要用户只有一类:灾区的救援队伍。他们唯一的要求是数据简单明了。”王琳琳说。
通过总结,益云救灾地图上发布的数据越来越规范,包括地理位置、受灾情况、援助需求、对接人员等信息,这些信息均经过核实才予以发布,对救援队伍的帮助很大,数据简洁明了,可以用EXCEL软件上传和下载。
实际上,益云地图的完善过程是通过“吵架”得来的。产品上线后,益云会建立由地图使用者构成的QQ群与微信群,征集他们的意见,逐步改善产品。益云地图产品的数次变化正是来自使用者的中肯意见。
在益云的网站上,已出现了多种类的公益地图。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地图产品,会排列在益云网站的首页。益云地图的代码可嵌入网页,在其他网站的网页上显示,减少了益云工作人员的开发量。同时,使用者可以在“个人中心”查看自己的任何操作,包括地图数据分析,管理自己的数据。
在未来,益云公益地图的用途将更加丰富,人们可以通过它实现多种可能,比如查找公益信息、参加公益活动、捐款、对公益机构进行监督等。
“一个好的公益项目要求设计者从一开始就要尽可能进行完美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一点点设计上的瑕疵就可能产生重要难题。而互联网公益产品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将其放在网上,通过公众的参与和使用,逐步完善它。这就是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王琳琳说。
编辑:曾珂
关键词:公益项目 爱心包裹 益云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