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感恩给予帮助的乡亲们”
——北京希望工程回访团赴黑龙江纪行
陈淑惠(左)和孩子在一起
9月11日至13日,记者随北京希望工程“寻找在爱中行走的印记”携爱同行20年回访团来到黑龙江,踏上了这片遍植“希望”的黑土地。
“重温当年的岁月,看看受帮助的孩子,感恩给予我们帮助的乡亲们。”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火车站,当年石块铺就的地面,如今已有些高低不平。一声响亮的汽笛声,让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主任陈淑惠的思绪,重又回到了16年前被洪水围困的那72个小时。
1998年8月5日,“爱心希望之旅”专列驶出北京,800多名乘客都是来自北京市各单位、街道、区县的团员青年,他们带着首都人民的深情厚谊奔赴呼伦贝尔大草原。此次活动要向内蒙古自治区捐款100万元,用于救助1000名失学儿童、援建4所希望小学。
5天后活动结束。嫩江大水、松花江大水、辽河大水,一时间东北及内蒙全境频频告急。洪水侵袭使得铁路桥坍塌,专列决定绕道回京的消息,让所有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多了些许紧张。次日,大家都在为可以经由齐齐哈尔返京而激动不已,未曾留意列车缓缓停靠在了一个名叫富裕的小站,洪水冲断了前方回京的唯一通道。
缺水、缺电、缺食品,就在时任共青团北京市委事业部副部长陈淑惠拖着带病的身体,一个一个车厢尽最大努力安抚大家情绪的同时,当地人把关心及时送到了专列上。消防车给专列输送饮用水;当地电信系统的员工送来新鲜蔬菜;为解决用电问题,齐齐哈尔铁路局克服重重困难送来了柴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列车秩序终于恢复了正常,人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白天,我们带大家到站台上做广播操,晚上在车厢里办小型联欢会。”陈淑惠回忆说,多亏当地老百姓雪中送炭,800多人硬是熬过了三天三夜,“后来铁路紧急抢修,直到发车的汽笛声响起,我悬了几天的心才算是踏实了。”
一车人安全回到北京后得知,在他们经过当晚,洪水彻底冲垮了这条铁路,爱心专列成为从洪灾地区最后返回的一列火车……如今,富裕、中和火车站已成为北京人民和黑龙江人民建立深厚友谊的见证地。不论是当年亲历救灾的当地民警,黑龙江省青基会、火车站、电信局、水利局等单位的负责人,或是当年专列上的团员、记者,再次回忆起那看似短暂的几十个小时,仍仿佛历历在目。
北京青基会善薪计划办公室主任殷玥,当年还是一个小姑娘。在她的记忆里,刚下火车就立马投入到了募款赈灾工作中。“每天的捐款者络绎不绝,前台接待室的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有老人、也有孩子。”殷玥对记者说,那段时间根本没有休息日,赶上火车站运送物资,所有工作人员还要到车站当搬运工,但是大家都无怨无悔。这既是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工作人员的责任,更是怀揣着一份对灾区人民的感恩之情。
据了解,“98抗洪”是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成立以来开展的最大规模的赈灾活动,共募集赈灾款物4200余万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7个灾区新建希望小学45所,修建希望小学19所,搭建希望帐篷小学470所,为灾区建成两座灾民新村,资助贫困学生10350名。
金秋时节,在去往黑龙江省肇源县种畜场北京青年希望小学的路上,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校门前一张张稚嫩的笑脸驱散了大家长久坐车的疲惫,这些孩子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4岁。
站在水泥地面的操场上,面对成片压弯了茎秆的谷穗,全体师生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以此欢迎北京希望工程一行。“那年来送助学款时水还没退,街上行船。”看着眼前仅有的15名学生,以及靠爱心捐款修建、而今却空荡荡的成排教室,陈淑惠百感交集。
校长李大军介绍说,种畜场小学建于1953年,全盛时曾经有三四百名学生在此就读,但1998年的洪水让这里不复从前。近几年,由于撤点并校、计划生育等原因,特别是许多农村孩子随外出打工的父母流动到外地,种畜场北京青年希望小学的生源越来越少。一半的教室因为没有孩子已经闲置,为避免野草肆虐操场只得种上庄稼。据悉,类似这样的“微小学校”,在地广人稀的黑龙江并不罕见。
“我们开展寻访活动,不仅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工程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更重要的是发现青少年的需求,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陈淑惠坦言,10多年前北京市民用爱心帮助灾区的孩子重返校园,援建的希望小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年更多考虑的是让孩子们有学上,希望工程走到今天,兴建学校可以说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学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及教学设施配备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在我国偏远地区,还存在着许多‘村小’,这些学校虽然规模小、学生少,很多学校可能只有一两名教师和十几个孩子,但确实解决了孩子没学上的问题。”陈淑惠强调说,如何帮助贫困地区升级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让社会各界的目光关注到他们,是目前希望工程所面临的新课题。
编辑:曾珂
关键词:寻找在爱中行走的印记 携爱同行20年回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