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暖心工程”靠什么创新?

2015年04月07日 11:07 | 作者:顾磊|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原标题:成功撬动中央财政支持,4年内将项目做到全国3/4地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暖心工程”靠什么创新?

  “暖心工程”在山东济南的活动现场

 

“暖心工程”在山东济南的活动现场

 

  日前,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主办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研讨会”在京举行。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鲍学全在发言中指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系列挑战,其中包括“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中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市场作用的发挥尚处于初级阶段”、“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市场参与度低,投入相对不足”等困难。

  同时,也有一批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在进行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中国社区服务暖心工程”(简称“暖心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缪瑞兰介绍,“暖心工程”由该基金会社区发展基金着力打造,在社区开展敬老助老服务、健康关爱、社区文化等系列公益活动,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该项目在市场作用探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及打造资源整合平台等方面进行诸多尝试,目前已初具规模。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刘勇表示:“如何激发基层社会的活力,如何让基层社会各类主体都集合并整合起来,共同为基层社会发力,是我们一直思考的命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暖心工程’的项目运作探索出了一条路子。”

  抓住养老服务需求进入社区

  “国字头”基金会掌握的资金比草根组织庞大,但却有一个劣势———很难将自身项目下沉到基层社区。要达到这一目标,养老项目是很好的切入口。

  目前,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需求巨大,“暖心工程”的核心业务就是满足社区内的养老需求,抓住了发展良机,短短数年内已遍地开花。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社区发展基金秘书长荆宇虹介绍,“暖心工程”源于基金成立之初的一系列公益服务。彼时,社区发展基金推进养老服务进社区,组织了一些专家、学者,就养老服务的社区基本需求做了一个深度调研。

  上千份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社区里的老人们,他们的需求并不多,比如子女上班了,家里的老人希望中午能吃上一口热饭等。

  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暖心工程对服务内容进行定位,服务对象着眼于社区居家养老需求人群,重点是三无老人、高龄老人、农村留守老人和其他有需求的中老年人;资助方式包括现金资助、物资资助、服务资助三大类。

  因为摸准了需求,“暖心工程”尝试在基层社区“落地”,具体的形式是在社区建立服务站,基于服务站的平台由工作人员、专业社工和志愿者提供上述服务。这些服务不仅满足老人的需求,还广受地方政府及基层治理机构的欢迎。

  到2014年底,“暖心工程”已在全国88个城市建立了200余个社区服务站,近6万名老年人获得资助,并享受到丰富多样的服务,项目资金累计达到1039.5583万元。

  常态与特色并举的服务体系

  济南市一位84岁高龄老人张守株独自居住,以前都是儿子、女儿中午轮流来做饭,现在他们自己也当爷爷奶奶了,中午饭来不及给老人做,老人经常随便买几个包子吃。自从所在社区有了“暖心工程”的社区服务站,她每天只需交6元钱,就可以到服务站和“老伙伴”们一起吃饭、聊天,老人兴奋地说:“饭桌上很热闹,饭菜也很可口,我希望一定要坚持办下去,这样我就不用去养老院了。”

  荆宇虹介绍,“暖心工程”的服务资助除了开办老年餐桌,还开展日间照料、健康护理、精神慰藉、上门家政等养老服务,并兼顾全体社区居民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便民服务和文体娱乐服务。

  “在工作站,工作人员每天都做常态的服务,为老人提供热菜热饭,陪老人聊聊家长里短,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做着,看似非常平凡的服务,铸就了今天规模庞大的‘暖心工程’。”荆宇虹说。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服务站这个暖心工程的“终端”,了解到社区居民需求的一些基础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可以有的放矢地将一些针对性的服务输入社区,提升服务站的工作效率。

  由此,暖心工程不仅提供诸如“吃一口热饭”这类的日常服务,还开发出特色服务。

  “我们国家南北差异很大,即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社区的差异性也非常大。我们鼓励各地的服务站根据实际情况,推出一些特色服务,让‘暖心工程’在当地有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荆宇虹介绍。

  在哈尔滨,“暖心工程”开展了“五暖五心十助”服务;在天津,“暖心工程”打造“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有的地方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联盟,有的地方建设养老服务的信息化工程,这些特色服务丰富了项目内涵,也实现了一些服务手段的创新。

  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的联动

  从2013年开始,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支持“暖心工程”,为其注入巨大的活力和资源动力,并推动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规模。

  目前,中央财政支持的资金通过暖心工程达到9个省份,社会捐资支持项目覆盖了14个省份。

  荆宇虹总结说:“我们的服务站在4年内覆盖了全国将近3/4的地区,这样的发展速度不是靠单一的资源能做得到的。”

  在“暖心工程”的服务体系中,有几个行为主体,分别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和受益对象。刘勇认为,“暖心工程”这个项目将主体联系起来,就像“将散落在社区的珍珠用一条红线串了起来”。

  中央财政的支持资金被项目列为“种子资金”,其额度并不大,但其带来的效益却远非数量所能衡量。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之下,项目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通过在街道办事处的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将资金与服务直接输入受益群体中。

  有了这些对口的服务,就吸引了一大批对社区发展有责任心的企业和爱心人士,他们捐赠的资金和物资源源不断地汇入项目。

  由此,“暖心工程”具备了平台属性,项目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实施、企业及爱心人士捐赠等方式整合了各方资源,获得循环资源链的效益,在社区居民和老人群体中形成口碑和美誉度。这种美誉度反过来促进了地方政府的社区治理工作,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我们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纳入整个链条,通过‘暖心工程’这一核心项目,紧密地联系起来。”缪瑞兰告诉记者,“我们充分发挥基金会的公募权优势,帮助地方政府在其辖区动员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夯实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暖心工程” 创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