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4·25尼泊尔地震捐赠报告》显示——
我国为尼泊尔地震捐赠呈现四大特点
尼泊尔大地震发生后,当地和我国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受灾严重。5月13日,民政部所属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4·25尼泊尔地震捐赠报告》,对我国向尼泊尔地震受灾地区的捐赠情况与特点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我国国内已捐赠款物总计2.3801亿元并呈现几个特点。
捐赠金额:政府援助过半数
《报告》显示,尼泊尔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各类企业和公益机构反应迅速,在奔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的同时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募捐和捐赠行动。截至5月12日,国内捐赠的款物中大部分为资金捐赠,约为1.7亿元,物资捐赠价值约6000万元。
对捐赠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从捐赠金额上看,政府援助占到总额的约55%,达到1.14亿元;各类社会组织捐赠次之,为4988万元,约占24%;个人直接捐赠金额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各类公益组织承担了相当多的募款工作,吸收了部分个人和企业的善款,并且通过直接捐助、应急救援、委托项目等方式援助灾区。
此次尼泊尔地震中,不少佛教寺院和相关背景的基金会也积极参与了捐赠,此类捐款笔数为19笔,捐赠金额共808万元,约占社会组织捐赠的15%。
公众捐款:手机捐赠成首选
《报告》显示,在针对4·25尼泊尔地震的捐赠中,通过手机移动客户端和线上支付程序捐赠的比例很高。截止到5月10日,通过腾讯公益、支付宝E公益、新浪微公益三大平台捐赠人次共达到53.2万余人,共募集资金3025万元。其中通过腾讯平台接收的捐款资金约为2243.5万元,共计26.4万余笔,平均每笔捐赠金额约为84元。
值得注意的是,手机捐赠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公众青睐。在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捐赠的2243.5万元中,有2001.3万元是通过手机客户端捐赠的,占比超过89%。
民间救援:专业水准待提高
尼泊尔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民间相继派出专业的救援力量奔赴一线,参与到抗震救灾中去。这也是中国民间救援队伍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整体亮相。
由于高原山地救援需要充分的准备,对专业性、队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后勤保障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报告统计分析显示,中国参与尼泊尔地震救援的大多是规模较大的基金会,有强大的资金保障和协调能力,并长期参与救灾一线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灾协调机制。
但是报告也指出,从本次跨国救灾的行动来看,我国民间组织参与灾害救援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民间救援以物资运输和生命搜救为主,专业的医疗救援能力较弱。此外各个民间救援队伍各自为政,在海外信息搜集汇总、整体协作、语言沟通等都还缺乏统一的支持协调机制。
应对灾害:企业履责更成熟
报告显示,在此次尼泊尔大地震发生后,我国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灾害应急能力让人刮目相看。
灾害发生后,我国旅游行业的相关企业及时响应,采取多种措施展开救灾行动。首先是保障顾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其次提供了多元化的应急服务,并积极捐款支持灾区。从迅速及时、条理清晰的反应策略,可以看出国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动更加成熟。
此外,国内多家航空公司、电信公司、电网公司、保险公司多领域的企业也积极为此次大地震我国西藏受灾地区提供了各项保障服务。
“面对灾难突发事件,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第一时间捐赠多少金钱,而是应该理性地分析企业如何能够最佳发挥作用,如何和自己的业务紧密结合,保障相关者的利益,其次才是通过捐赠资金向灾区输送救援的‘血液’。”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尼泊尔地震 捐赠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