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微聚”活动畅谈商业与社会企业——
解决社会问题也需要商业思维
6月12日,一场以“用商业手段应对社会挑战——社会企业家精神在中国”为主题的“微聚2015活动”在京举行。这场活动的嘉宾发言均集中在一个议题上———如何用商业思维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社会企业及其理念的探讨就成为重中之重。
社会企业家精神倡导用市场为导向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各类社会问题。但是创新需要更紧密地连接商业和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效率。高盛企业责任部负责人余文琦在现场表示,高盛希望通过专业的手段和眼光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不仅仅用简单的捐助的方式做慈善。
但来自英国的社会企业实践和研究者迈克尔·诺顿认为,此前,社会企业还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非一个机构的状态,也就是说,社会企业的根本在于用商业思维去解决社会问题,不能与企业社会责任简单等同起来。
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现在社会企业在中国是一个形容词。”为何这么说?因为它在法律体系里并没有明确规定,不是“名词”。在现实层面,这个领域还比较弱,缺少技术、资金、政策的支持。
如何解决社会企业“孱弱”的问题,彭建梅认为,要联合不同的力量,要进行跨界的合作。她说:“未来的30年是社会建设和社会改革时期,将面对一个巨大的社会服务市场。企业可以用自己的资源把自己放到社会结构中和政府、非盈利部门共同面对社会问题,甚至把这种思维方式渗透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企业在参与这种社会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发现一个商业的蓝海。”
中和农信是一家公益性小额贷款机构,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社会企业。该机构总经理刘冬文指出,通过目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贫困单靠一两次救济是解决不了的,要用一定的方式让贫困群体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但是这一群体需要外部的机会和支持,其中最难获得的是金融的支持。
“为什么国外的扶贫小贷机构很成功,在中国却发展较慢?问题在于国外的该类机构是按照企业的方式运营的,而中国的该类机构是按照慈善捐助的方式来做的。”刘冬文说,“我们吸收国内外的经验,从2005年开始按照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方式进行改造。目前中和农信在全国有147个县级分支机构,员工超过2000人,盈利不高但连续10年未亏损,还在以40%~50%的规模在增长。”
刘冬文表示,从10年的运作来看,中和农信企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基本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又能够很好地解决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企业经过了改制也在不断变化。
“这10年,我们有一样东西没有变化,那就是目标客户,它一直是农村的贫困户。我们存量的27万客户中有25万是农村的贫困妇女,单笔贷款平均在1万元左右。94%的人在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而且我们的还款率非常高,达到99%以上。”刘冬文告诉记者,“由此可以证明,商业思维不仅解决了机构发展的问题,也能切实地解决社会问题。”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社会问题 商业思维 “微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