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头条今日头条
为治理污染,很多地方提出并实施“煤改气”工程。然而,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醒:
治理煤炭污染 并非只有“华山一条路”
加快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是当务之急
在专家们看来,煤炭燃烧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根子并不在煤炭,而在于燃烧技术不过关以及对燃烧过程的治理不力。从能源供应和经济性方面考量,其实加快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比一味推行煤改气、大把花钱更现实。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就指出,目前燃煤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与煤炭使用技术落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事实上,通过先进技术的改造,煤的污染完全可以控制。
据他介绍,近年来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在不断进步,一些技术上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力。例如燃煤电厂通过严格的治理措施,可以达到相当于用天然气的排放标准;又比如通过煤炭气化,把容易造成大气污染的硫、氮等物质进行脱除之后再利用,硫回收已可达到99.85%。
2012年,曹湘洪曾到美国一个电厂调研。他发现,这个传统电厂采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后,氧化硫、氧化氮、一氧化碳、PM10等污染物均大幅下降。每千瓦时二氧化硫排放量从17.19千克降到0.48千克,整个电厂减排氧化硫5500吨。“实践证明,只要技术、管理措施到位,燃煤电厂同样能够满足燃气电厂的排放要求。”
但是,对于目前煤炭清洁改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姜耀东觉得有些遗憾。“煤炭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一点其实并未得到政府、媒体包括公众的充分认可。包括在科技方面,它的投入是严重不够的,从自然科学基金委到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里,关于煤炭方面的投入比例很少。”他建议,目前应该将煤炭洁净高效开发和利用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支持洁净煤技术高效转化技术示范工程,加大煤炭技术理论的研究支持力度。“可以推广给烟囱‘戴口罩’的思路,研究如何不让烟囱排出来的空气里带有污染物。目前欧洲以及国内都有了这种技术,但需要国家给予鼓励和支持。”
此外,姜耀东还建议调整产业政策,在资源、环境、基础设施适合的区域多建立一些煤制硫等可转化项目,有序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有效代替油气资源,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散烧煤”治理不容忽视
事实上,除了在大型企业煤炭清洁利用上下功夫,专家们指出,想要治理煤炭污染,“散烧煤”首当其冲。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指出,由于对大型企业的治理相对容易控制,未来煤炭污染治理的难点其实是“散烧煤”。据他介绍,2013年,我国耗煤量为39亿吨,其中发电用煤18.3亿吨,直接燃烧的超过20亿吨。这其中家庭做饭用煤、农村采暖用煤等占据较大部分。“如果要发展煤改气的话,这部分其实应首当其冲进行改造。”
曹湘洪也认为,如果考虑压减煤炭,首先应该考虑用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替代这部分散烧煤的污染,而不是去压减可以通过清洁技术来治理的燃煤污染。“对于大型用煤企业,关键在于政府要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通过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实施改造,淘汰落后的利用方式,而不是简单限制用煤还是用天然气。”
在讨论中,姜耀东还提醒,目前我国治理火电厂大气污染,采取的主要是脱硫治理。但据他们研究发现,在脱硫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污染。姜耀东建议,在加大科研力度的同时,国家应提高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排放物的标准,将排放标准中的烟尘浓度改为颗粒物浓度,这样更能够体现描述烟气污染和排放的状态。同时,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关注燃煤锅炉的净化。
编辑:付鹏
关键词:煤炭 治理 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