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观察
挪还是休?能休多久?敢不敢休?
——休假制度民众三大“槽点”如何破解
“假期?章程里倒是有,敢休吗?”
“假期?‘挂’在章程里的倒是时间很充沛,可是我们敢休吗?能休吗?”不少民众“吐槽”,假期都成了“挂在墙上,写在书里,休在梦里”,媒体及各门户网站多次报道及问卷调查显示,“带薪休假”落实状况堪忧。
在北京一家大型国企工作的80后章懿(化名)告诉记者,公司章程里,未婚外地员工一年有一个月左右的带薪探亲假,“可是领导说了,这个假是老规矩,市场竞争这么激烈,这种假不该保留,所以不准休。最奇葩的是,到现在这个假还在公司章程里写着,但是你申请了,领导也不会批。”
王小安告诉记者,在基层,年轻公务员的普遍心态是“休年假?提都不敢提”,“有人提过,领导说,他自己都还没休,年轻人要懂拼搏”;其次是考虑到个人发展空间,不愿意提,怕留下不好印象。“我觉得我们的职业评价体系并不鼓励个人满足休闲需求,从来没见谁是因为懂得休息、能够劳逸结合,而被评为劳模和先进典型的。”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斌指出,带薪休假制度在中国无法得到完全落实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目前的文化环境,是要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进行生产建设,是一种拼搏的文化,而不是休闲的文化。”李斌认为,全社会都在倡导勤奋,但应当意识到,并不是只有昼夜不分、马不停蹄才是勤奋与认真的标准。
另一方面,保障制度的缺失是带薪休假落实的关键。“美国每个员工都有年假,可以休也可以不休,如果不休,假期加班是没有收入的,这就是以制度来鼓励员工适时休假。”李斌说,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会机制功能不够强大,“当休假的请求被驳回,或者休假影响了员工的薪酬、上升空间甚至职业稳定性的时候,维权力量不够强。”
我国的带薪休假制度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近年来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但因起步较晚,在具体执行层面仍有不小空间。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蔡继明建议,落实带薪休假,首先要领导带头,在社会上树立“休假是光荣的、不是可耻的”观念,普及休假是公民权利的观念;其次,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条例要更加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不仅要提出落实目标,更要跟踪制度落实的最终效果,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既要工会、劳动人事部门加大日常监督,也要每一位公民提升维权意识。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休假 假日 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