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观察
过度使用外来词会破坏汉语活力?你怎么看?
近日,媒体热议“外来词”。有人担心不经翻译直接应用在日常汉语中的“洋文”会伤害汉语的纯洁性。此话题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进行的一项(34652人参与)调查显示,60.2%的受访者平时常会用到外来词。82.9%的受访者赞成应通过对外来词高质量的翻译,表达出汉语特有的味道。
调查中,90后占21.2%,80后占14.5%,70后占55.6%。
仅25.3%的受访者从不使用外来词
现居重庆的26岁青年谢凯生活中经常使用外来词,比如说NBA、CCTV、LED、VS等等。因为他感觉直接使用这些词,言简意赅,比如说NBA,如果每次都用中文说“美国篮球职业联盟”显然很麻烦。“不止外来词,年轻人现在还喜欢用一些“中英三明治”式的词语,比如‘no zuo no die’ (不作死就不会死,意指莫要自讨苦吃——编者注),很有意思。”
“我从来不用外来词,我那正在上高中的孙女倒是经常说一些不中不洋稀奇古怪的词儿,我都听不懂!”来自宁夏银川,今年已经60出头的康炳阳抱怨,由于他自己不懂英文,对于电视上越来越多的字母缩写有些不能理解。他疑问,“难道中文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了?”
武汉大学文学院大三学生魏潇坦言,自己使用外来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边的人都说,慢慢就成了流行语,自己也就习惯这么说了。她认为,很多词语所指的概念或者物体的第一手信源就是英文,大脑由此建立的认识也是在英文环境下的,因此在以后引用时就容易直接说成英语。
调查显示,47.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周围人平常说话多夹带外来词。38.2%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也会经常直接使用外来词,22.0%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使用,14.6%的受访者很少使用,仅25.3%的受访者从不使用外来词。
武汉大学翻译系教授胡孝申认为,语言的一个特性是,简单好用就容易适者生存。对于汉语中夹杂外来词的情况,有的人是因为不太精通两种语言才夹杂使用,也有人是故意为之。情况很多,不一而足。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学院副教授鹿士义介绍,汉语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借词,一是来自于西域的借词和译词,二是来自于佛教的借词。此外还有近代史上来自于西方国家的借词。这些借词大多以汉语的意译为主,即使刚开始是以音译的形式传入的,但后来这些音译词语很多都经过“汉化”最后转变为一种意译了。还有一种是来自于日语中“出口转内销”的词语,当新的事物通过日本传入中国时,汉语就直接把这些词语拿来用了。
鹿士义指出,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直接引用而不加翻译的词语,和汉语历史上的借词有着本质的不同。出现这种“生吞活剥”直接拿来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交流的频繁使得很多新的概念、新的事物还来不及充分消化就直接使用了;另一方面,许多新的事物在汉语中并没有现成词语,也没有及时新造一个词语去指称它,索性直接将新事物连同新词语一起拿来用。”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汉语 外来词 受访者 词语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