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观察
过度使用外来词会破坏汉语活力?你怎么看?
70. 3%受访者担心过度使用外来词会破坏汉语的活力和严谨
过度使用外来词会破坏汉语的活力和严谨吗?调查显示,70.3%的受访者有这方面担心,25.9%的受访者则无此忧虑。
在河北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李铮看来,有些词用英文来表达简单方便,但这种简单方便会削弱汉语比较复杂的美感,对汉语本身的表达是一种削弱。如果平常大量使用外来词,这就不是什么中外文化的交流了,而是侵蚀。
河北省邯郸市第四中学的“60后”英语老师王瑞军则表示,借用外来语来表达自古有之,英语中借用汉语也不乏例子,这是语言很正常的相互交流。从生物学和社会学角度来说,纯洁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语言的生命力不是纯洁,而是包容。“汉语发展到今天,不正是兼容并包的过程吗?一个自信的民族不应该有这样的担心。”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周守晋认为,夹杂洋词有时是需要,有时是为了显示一种态度。这些都属于个人言语修辞的范围,因而也就有社会性或者规范性问题。一是要把握度,过多的、刻意的夹杂洋文,会引起反感、带来交际的障碍;二是范围的问题,在面向大众的、正式规范的言语表达场合,如政府文告、法律文书等,也要保证严肃性、规范性要求。
“但若要求个人的日常表达都达到这种纯洁性的要求,是不现实的,甚至违反语言本质属性。”周守晋认为,那些为老百姓所懂并乐于使用的外来词,是汉语社会对于跨文化交流的一种积极反应。
在鹿士义看来,语言的本质是语法和基本词汇。基本词汇是不可渗透的。这些外来词语伤害不了汉语的纯洁性。在开始时,这种音译词会与新的事物一同引进,只是这些词语要进入汉语的常用词语,会慢慢地沉淀下来,经过“汉化”而进入汉语的常用词汇。这样做不仅会保持汉语的活力,而且也会大大地丰富汉语的词汇。
“汉语发展过程中几次大规模的借词,尽管一开始音译词占多数,但经过大浪淘沙,能够进入汉语常用词汇的都是经过‘汉化’的词语,如‘因特网’和‘互联网’、‘伊妹儿’和‘电子邮件’等,这个过程中,语言的发展是健康的,毫发无损。”鹿士义说。
如何弘扬汉语文化?55.3%受访者主张兼容并包
调查中,82.9%受访者认为,对于外来词,我们不应一概照搬,也不应全部拒绝,而应通过高质量的翻译,表达出汉语特有的味道。
对此,武汉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副教授阮桂君表示认同。他指出,对于汉语中的外来词,一概照搬肯定不行,全部拒绝也不现实,怎么使用、如何使用要看具体的场合。比如在旅游景点的宣传册、铭牌等地方,那就要考虑汉语的特点,应该以汉语为主导,通过高质量的翻译,表达出汉语特有的味道。“像‘可口可乐’、‘佛’、‘雷达’等词的翻译,都是神来之笔,这样的翻译词,当然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怎样才能更好地弘扬汉语和汉语文化?调查中,“发扬文化自信、兼容并包”(55.3%)居于首位,“加强古汉语和语文教育”(55.2%)紧随其后。其他还有:“多手写、少打字”、“推动全民古诗文经典诵读”、“搞外来词翻译比赛”、“培养人才,提高翻译待遇”等。
鹿士义认为,在跨文化的日益频繁的时代,交流是双向的。我们在接受外来词的过程中也在输出汉语,所以我们应该让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与国际接轨。“例如在欧洲推行汉语时,我们就曾遇到如何与欧盟语言框架接轨的问题,如果只按照汉语的规则和标准,就会一直徘徊在这个框架之外,汉语因而很难走进欧洲的主流课堂。可见,在相互适应和理解中才能更好地弘扬和推广我们的语言和文化。”
“语言有‘体’、‘用’两面,前者是稳定的、长期形成的,后者是变化的、临时的。夹杂‘洋词;现象属于后者。”在周守晋看来,既要做好汉语言的规范化、纯洁性的工作,也要体现汉语的调节机制,随着社会发展展现出语言的包容性。即要让“体”、“用”各得其宜、取得平衡。(记者 孙震 实习生 孙庆玲)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汉语 外来词 受访者 词语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