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为治理大气污染建言 为消除群众“心肺之患”献策

主持人:“经济问题搞不好就是政治化”,这句话有石破天惊的感觉,或者说是对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的预警。刚才在休息室和嘉宾交流的时候,姜校长也有类似的一句话对我的触动非常大。现在我们请他自己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姜耀东: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现在的环境容量达到了极限。原来很多人认为我们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存在能源安全问题,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环境容量也达到了一个极限。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采取了粗放型的方式。有个说法,中国是钢产量世界第一,河北是世界第二,美国是世界第三。整个河北的钢厂,消耗煤炭三亿吨左右。
再有,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不能低于7%点几。经济不发展,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出来。我们政府现在要改变唯GDP为英雄的发展模式,但是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真正实施起来非常困难。1843年,洛杉矶第一次雾霾,经过50年才把雾霾治住了。我们国家要到这一步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我们的舆论我们的老百姓都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很多老百姓讲到要新鲜的空气,但是要让他少消耗点,要过环保一点的生活,电费、水费涨一点,他又不满意。如果我们石化能源比例下不来,我们要从怎么使这种能源更清洁更环保做工作。
主持人:的确,我们的政府也是想了一些办法,比如北京今年头一次设了预警机制,这就是一个进步。我们的政协委员去年两会就提了这个建议,孙太利委员是你提的吧?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副主委孙太利:
是。今年以来,雾霾现象严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一些条例,但在执行当中,各地方一些部门还是不到位。由于各地方财政的利益问题,高能耗高污染的一些企业税收很大,GDP很多,地方要想把它动了,就像动了命根一样。治理怎么办?就要像反腐败一样,老虎苍蝇一块打。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个就是大气污染的治理要从化石的源头抓起,要通过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达到绿色环保低碳的道路。
第二点大气污染治理必须要优化法规,完善法规。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同时也带动相关的一些法规的落实,一定要一个组合拳。
第三点就是大气污染的治理要与经济战略转型相结合,当前严重的环境污染实际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的赤字。这个问题的出现与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现在要倒逼我们必须进行通过经济的改革来完成这件事情。大气污染的治理要从生产要素、消费要素,市场因素共同着手。
编辑:付鹏
关键词:治理 雾霾 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