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为政府权力清单做好“减法”
全国政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题协商会综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两年多来,国务院各部委取消和下放了数百项行政审批事项,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面临一些难题和矛盾。7月10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题协商会,多位委员、专家与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面对面展开交流,为继续深化这项改革探讨路径和方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资源配置方式逐渐从计划为主转向市场为主,既有审批制度的种种弊端日益显现,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近几届政府都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新一届政府更是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发起这场“自我革命”。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何进一步为政府权力清单做好“减法”,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成为此次专题协商会上讨论最热烈的话题。
提高“含金量”增强获得感
在任期内把原有审批事项削减1/3以上,这是本届政府成立之初设定的目标,现在,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完成。然而,在具体运行中,一些企业和群众仍然感到行政审批手续过多、程序繁杂、监管乏力。“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领域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含金量’不够高,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不够强。”会上,梁保华常委的一番话说出了不少委员的心声。
5月中下旬,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率领全国政协特邀常委视察团,以“企业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口,赴湖南视察,到天津调研,同时委托浙江、宁夏两省区政协协助调研。参与调研的朱之鑫常委说,调研发现,系统设计不够,部门之间改革措施不配套不同步,法律法规滞后,导致改革的“最先一公里”不通畅。此外,有些项目核准后手续仍然繁杂,基层审批流程不清、服务不到位,“最后一公里”政策没落地。为此,朱之鑫建议加强系统规划,由政府“端菜”改为群众“点菜”“评菜”,优化审批流程,加快相关制度建设。
在张守志委员看来,解决“最先一公里”的问题需要修订上位法。他举例说,国家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以后,国家发改委的管理环节中仅有一项程序(核准或备案),但相应的国土、规划、住建、环保、安监、人防、消防等十几个部门按照上位法的规定,仍实行审批制。为此,他建议对不适应目前改革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尤其要去除固化部门利益以及一些滋生寻租的条款。“我们必须修订清理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在发言时,王新奎委员也发表了类似观点,他建议对现行的与政府行政管理有关的行政法规不是按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而是按行业或事项进行归并,建立国务院统一的行政法规数据库。肖凤桐委员则表示,当前一些重要投资领域立法属于空白,难免造成权责不清,应加强顶层立法,将行政审批改革纳入法治轨道。
除了审批事项多,在实际操作中,不少企业和群众还遭遇了审批难、监管弱的问题。为此,孙荫环委员建议大力推行在线审批和监管,加快建立各部门相通的审批平台,用“制度+技术”解决审批难和监管弱的问题。杨维刚委员说,当前政府信息系统是一个个“孤岛”,而各地保留行政审批事项差异巨大,建议对电子政务平台统一标准和进行系统整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对此,王小兰委员认为,“互联网+”时代给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带来新的机遇。“政府可能会从单向行政管理的监管者向治理者转变,从刚性监管向差异化监管、柔性监管、适度监管转变。”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题协商会 简政放权 转变政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