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打破“学生工”的灰色利益链
顺德和东莞是广东电子制造行业的两大聚集地。近几年来,“用工荒”的说法始终在珠三角回荡。记者近日在这两个地区采访时看到,在各制造企业生产线上频繁流动的工人中,除了农民工群体外,还有一个不被人了解的特殊群体:由学校带队到这里参加“顶岗实习”的中专或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军。(12月21日《北京青年报》)
表面上看,学生“顶岗实习”,得到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包吃包住还有报酬可拿;而企业在解决了用工荒的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用工成本。如此看来,岂非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可深究起来没那么简单。
一方面,企业大量使用“学生工”,只能是权宜之计,支撑不起经济严冬下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春天。“学生工”只是“顶岗实习”,按规定不能超过6个月的用工期限,“学生工”的频繁来去,根本培养不出敬业的产业工人和企业赖以成长的“工匠精神”。而且,“学生工”往往是在学校收取“劳务中介费”的急功近利下,被人为推上了企业生产线,存在隐瞒实情、专业不对口、工作超时等现象。学生看不到学有所用的希望和发展空间,反而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和逆反心理,谈不上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
另一方面,企业大量使用廉价的“学生工”,会造成恶性竞争,其他企业纷纷效仿,必然排挤用工成本相对较高的成熟工人。同时,企业不靠高薪福利吸引人才,不靠企业文化留住员工,只是不断重复使用“短期工”“临时工”来“顶岗”,如此急功近利必然是饮鸩止渴、恶性循环,也难以制造出高精尖产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的问题,更会成为制约企业长远发展、做大做强的瓶颈。
借“顶岗实习”之名,将学生大军推上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而学校行捞取灰色“劳务中介费”之实的现象,各地早已有之,已经成为一条产业链。这样的教育、产业生态是不正常的,也是可怕的。教育、劳动、纪检监察等主管部门应该主动作为、积极介入,对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须严格审批、依法监督;对违法或举报线索及时抓住,认真调查,坚决铲除依附于“学生工”上的灰色利益链条,打破发“学生财”的美梦,让疯狂敛财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保护好青年学生的合法权益。(符向军)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学生工” “顶岗实习”“劳务中介费”


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在重庆举行
“朱诺”号首次近观木星“大红斑”,仅9000公里!
2017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
巴黎和洛杉矶同时赢得奥运会承办权
美海军陆战队一空中加油机坠毁 机上16人遇难
乌克兰男子打造木制机器人“一家” 用1750块零件
重庆动物园为双胞胎大熊猫举办1岁生日会
新一轮叙利亚问题日内瓦和谈启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