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杨振宁:中国发展最前沿基础科学,需要慢慢建立“传统”
2. 对基础科学最前沿来说,最主要是“你要知道什么东西是现在可以发展了”
东方早报:您刚才非常强调“传统”、“空气”,它指的是学术的氛围吗?
杨振宁:对。最主要的是你要知道什么东西是现在可以发展了。第三世界的人一般不知道当时有什么东西可以发展的。比如说物理学,刚一打完仗,为什么意大利、英国就发展出来。因为他们有传统,而又发展出来一种新的技术,在一九四几年的时候,当时已经有胶片了,英国的一个实验室,发展出来一种特别敏感的胶片。这种敏感的胶片使得一个粒子穿过胶片的话,它会留下它的路径。他们发展出来这个,用这个技术去量宇宙线的东西,就发现有些粒子是从前没见过的。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也是一个偶然的事情,就发展出来一个新的领域。
张益唐研究孪生素数,大家研究了几百年,他想出来一个新的方法去看,所以就有了这个进步。这种我想是,科学的发展,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东方早报:里面有很多的偶然性。
杨振宁:对。
东方早报:但有个问题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和外界的消息交换没有那么畅通,科学家可能不知道最前沿的是什么。但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很发达,为什么中国的科学家还是没有办法找准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振宁:现在因为网络,国际上的文献,中国的研究人员很快就知道了。可是现在文献多如海,都看得见,怎么知道哪个文章是可以再发展的,这就需要有“传统”。
你如果到斯坦福大学,就跟我当初在芝加哥大学一样,对那些现在将要发展的方向就会很敏感。在国内呢,你就没有那么敏感。因为这还不只是知道这个方向,还得知道这个方向的问题用什么角度去看它,用什么新的想法去看它。你去了有“传统”的地方那儿就容易发展。
东方早报:是一种说不清,但就是有的东西?
杨振宁:对。这不只是科学这样,艺术也是这样。1905年左右,毕加索和布拉克(G.Brague)发展出来一个新的方向——立体派,用崭新的眼光去看画画是什么意思。这个其实和自然科学的很多发展是一样的。
东方早报:2004年,您刚回国内没多久,在清华给本科生开设了一学期《普通物理学》的课程。作为大师,为何选择去上一门基础课,从中您有什么收获吗?
杨振宁:年纪大了,没有我年轻的时候教书的本事大。不过那一学期我想最大的收获,不是同学的收获,是我的收获。怎么讲呢,通过那一学期的经验,我比较知道中国的年轻人的态度和他们的知识范围。我可以拿这个和美国的学生比,因为我在美国也教过大一的物理。后来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上讲,第一,清华的学生比美国一般大学的学生,习题做得多,基本功比较扎实;第二,中国的学生比较成熟。美国的学生大一的时候还是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而中国的学生都有一种很深的责任感,或者是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或者是对自己家庭的责任感,这是一个很大的分别。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杨振宁 科学发展 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