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杨振宁:中国发展最前沿基础科学,需要慢慢建立“传统”

2016年11月29日 15:06 | 作者:王盈颖 | 来源:东方早报
分享到: 

4. 15年前预测芯片、生物工程是大方向比较容易,今天再做预测要复杂得多

东方早报:15年前,您有个预计,说:今后三四十年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将继续向“技”方面倾斜。而科学应用研究发展最快的将是芯片、医学与药物和生物工程三大领域。这在今天看来的确是大方向。当时您是根据什么做出来这样的大局判断?

杨振宁:我想在当时,做这个判断比较容易。那么到了今天这个程度,问前沿的发展哪个方向更对?尤其是现在每个领域钱都花得厉害了,这就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东方早报:那您现在有一个预计吗?未来的10年、20年,什么可能会是自然科学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杨振宁:我只能讲我自己所比较熟悉的,我熟悉的当然是物理,我猜想今后十年、二十年,物理会有很多多方面的发展,但是基础物理学恐怕不会有像一百年前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那样的大革命。

5. 有些科学家太急:都希望他自己的东西可以发展,可是你要看整个国家

东方早报:您是做基础科学的。普通人可能觉得基础科学离应用有一段距离,那么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杨振宁:从长远的立场讲起来,牛顿对人类的最重要的贡献,用一句话讲就是:他使人类知道自然界的很多现象有非常准确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用一些方程式列举而成。这对于整个人类的长远历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可是,你要说牛顿的发现比起发明了蒸汽机,哪个重要呢?那我想,在他以后的一百年之内,还是蒸汽机来得更重要。因为牛顿的发现不能拿来当饭吃,而蒸汽机发明出来之后整个带出来了工业革命。可是牛顿以后两三百年内他的影响就远超过蒸汽机了。这就表明,从长远影响来讲,基础科学比应用科学更重要。

不过关于不同的研究方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比例来投入发展,这是一个没有法则好来回答,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仔细考虑,需要有计划,而且随时调整。

东方早报:有一个数据不知道您是否有关注,近25年来,R&D占GDP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但是基础研究经费占R&D的比例一直在5%上下浮动,近10年来都在4.7%左右,而一般的发达国家,他们的这个比例是15%-25%之间。这种现象,您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杨振宁:基础科学在整个GDP里面占百分之几才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得要看一个国家是怎么回事情。比如说一个家庭很穷,面临一个问题,是要把一个孩子送到大学去念书花很多钱,还是先解决全家吃饭的问题?你要问我,我觉得一个很穷的家庭,这个答案是非常清楚——先给大家能有饭吃,再讨论送孩子去大学。因为一个是长期的投资,一个是立刻的投资。今天中国需要立刻投资……

东方早报:就是说科学家也需要顾及民生问题。

杨振宁:每个科学家都希望他自己的东西可以发展,可是你要看整个国家,不只是他一个领域。在这点上,我觉得我跟很多人不一样。

东方早报:您是觉得有的科学家太急了吗?

杨振宁:《曙光集》(注:杨振宁的个人文选)里有我写的一封信,我觉得我写得非常好的是,“因为我知道需要的不是我的签字,而是中国人民的签字。”

我想我比起很多同行的人,一个基本的分别就是,我对于整个国家全面的发展,比他们更多关心些。他们就只是从他们自己的,只向自己的方向发展。

东方早报:为什么会有这个分别,是当时的时代给您留下的烙印吗?

杨振宁:我想这个有很多的道理,有天生的,也有环境的影响。我想没有见到过中国从前多么落后,没有见到中国从前多么被人欺负,被人看不起的人,想法会和我这一辈的人不一样。

东方早报:现在,中国有一些针对在外留学工作过的科学家的政策,包括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作为前辈,对于在外的科学家面临回国选择时,您会有什么建议可以分享吗?

杨振宁: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人情形不一样。我只可以讲一点:(上世纪)50年代有人回来,也有人没有回来。如果你总结起来问,回来的人所做的事情,总加起来,比没回来的人所做的事情,哪个是更值?我想没问题,回答是: 回来的人总加起来做的事情更重要,更值。

我觉得今天这个回答仍然对。见习记者 王盈颖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杨振宁 科学发展 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