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特色城镇建设中的“热”与“冷”
城镇发展需要找寻自己的原生力量
如果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历程,基本可以看出,全国城市发展的过程和方式,都是相近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城市的发展重心和关注焦点是开发区、大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阶段的城市发展,空间拓展是核心任务。这样的发展方式,主要是在还过去的旧账。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太多,许多城市的面貌几十年下来,依旧没有大的变化。所以城市发展的目标首先是要路通、灯亮、上下顺畅。而中国普通老百姓几代人同住一室的现象绝不在少数,人们太需要解决基本的居住问题了。因而,相比之下,城市特色问题似乎显得过于空泛并且奢侈。只有当城市空间环境有了根本改观,城市的各类空间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人民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都基本具备以后,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城市个性问题,才会逐渐显现出其重要性,才会变得尤为突出。这也理所当然地为我们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城市特色也就成为了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和重心。
在城市发展注重空间拓展的阶段,也留下了很多遗憾。正因为特色问题并非发展重点,大家可能会对传统风貌视而不见,甚至将其视为发展的阻碍。在文化价值未被充分认识的状况下,很多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遗存,一夜间就被推土机推平;很多独具文化特色、有着悠久历史的老街区,则被整条整条地拆除了;历史文化古建要么被拆除,要么孤零零地留在一片高楼中,滑稽地扮演着符号化的角色。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虽然被保留下来,但整体环境却完全没有了,完全看不出当初整体的文化生态。待到城市欠账问题缓解了,城市空间布局基本筑成了,人们才会慢慢想念那些曾经的文化遗存,它们是那么独特,又是那么无力。今天的城市特色问题的提出,恰恰需要首先从历史文化中找寻自己的原生力量。这其实才是我们谈论城市文化特色或者城镇文化特色的起点。
无疑,城市要想好好发展,就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持续动力支撑。在许许多多的发展动力源中,文化产业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途。文化产业对资源环境的冲击力相对较小,对生活的渗透程度高,对提升生活质量大有益处。但是,文化产业如何发展好,这种软性的动力支撑源泉如何能够持续,确实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大问题。很多城市都自觉地提出了建设特色城市的设想,并且已经有了很多实际行动,也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都较好的样本城镇,为走出中国特色的城镇文化发展之路,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就使我们讨论中国的特色城镇建设有了良好的依托和样本。
建设特色城镇,应该说是城镇建设的最佳文化选择。建设有文化特色、有文化依托、以文化发展为根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的城镇,几乎就是决定中国城镇发展命运的关键所在。但是,首先要梳理清楚的是,中国式的特色城镇是怎样形成的,有没有一个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作为基本的依据;有没有较完整的历史文化遗存,去承载真正的历史文化讯息;它们在历史中是怎样成长的,而今天又应该怎样做到以保护历史状况为起点,并落脚于怎样更好地让其承担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这才是建设特色城镇的基点。不然,眼睛中只盯着经济收益,不断地在“特色”的目标追求中掺入经济效益的考量,特色本身就被严重地虚化了,所谓文化的支撑就成了幌子。于是,就会永远循环式地重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式的错误。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好的行动方式应该是、也必然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样,人类生活的本质意义就体现出来了。只注重物态世界,而忽视生活内在质量问题的偏狭是唯利行动,就会慢慢没有了市场。
编辑:梁霄
关键词:特色 城镇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