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特色城镇建设中的“热”与“冷”
特色城镇不在于“打造”,而在于“培育”
建设特色城镇的热潮正在迅速形成,但要落实为好的行动,还有很大空间。搭建平台应该不算是太难的事情,但真正形成有独特魅力、有持续影响力和品牌推展力的例证还不多。因为物态容易打造,但文化却需要培育。所以,我们还是慎提“打造”二字,简单地说“打造”,容易陷入急躁状态。很多凭空想象出的文化主题,其实缺少根植很深的文化支撑。那么多的“欧洲小镇”迅速生长出来,给人以似是而非之感。欧洲风情小镇不是不能修建,但由于其本身没有真实的生活支撑,因而怎么看怎么觉得就是表演,就是拍婚纱照的场地。所以,这个时候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热”中一定要有“冷”,不是泼冷水的冷,而是清风过脑的冷。当然,今天我们还有很多舞台搭建的工作没有完成,我们要演戏的空间形态都还不具备。而且,在很多实际操作过程中,伤害文化、糟蹋文化的事情还是屡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状况,特色城镇建设目标的实现依然任重道远,要做的工作还非常之多。
在城市建设中,风貌构成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和难题。如果我们将建设特色城镇的着眼点首先放在风貌构成上,那就应该首先对城市和城镇风貌构成的基本特征、规律和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对风貌问题有准确的把握能力,才能有准确的行动方式和切入点。如日本的京都,早已是世界级的特色城市,其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也是整个世界。它每年能够吸引3900万游客前往观光旅游,本身就说明自身的魅力。
然而,即便是京都这样的著名观光城市,也一样经历了风貌问题的挑战。二战结束后,京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的更新。原先那些特色鲜明的城市建筑,已经显得落伍、陈旧,难以承担现代城市功能。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对京都文化风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所以,京都后来在任何一个时期里,主要工作就是“景观保存”,即努力保护京都原有的风貌体系,突出从奈良时代就开始形成的平安京风格。借助讨论最具京都特色的町屋的存续问题,以及城市主题风貌特征的体现方式等,京都市制定了《风土保护法》,划定了风土保护区。并结合京都独有的“西阵织”纺织工艺传承,以及神社、园林、庙会、传统文化仪式的系统保护,形成了京都特色突出的城市整体风貌,具备了强大的城市品牌支撑力,使京都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文化胜地。这就是营造城市文化平台的巨大功效。(作者:陈宇飞,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编辑:梁霄
关键词:特色 城镇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