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兰渝铁路建设者:一辈子能修这样一条铁路 死而无憾

2017年06月21日 15:49 | 作者:任卫东 王衡 屠国玺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在木寨岭学到的知识等于读了一个博士”

也正是在“禁区”中攻坚克难,兰渝铁路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截至目前,全线共设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1项,参建各方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关于兰渝线的论文118篇,获得国家专利28项。

兰渝铁路遇到的地质难题,引起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高度重视。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成立了由其工程管理中心、兰渝铁路公司、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组成的现场工作组,通过现场蹲点和联合会诊,向重难点隧道发起攻坚。

甘肃漳县与岷县交界处的木寨岭隧道已于2016年7月贯通,但在“极高地应力”作用下,部分隧道衬砌需要拆换补强。记者在一处补强作业点看到,原来隧道衬砌因极高地应力或特殊地质影响,已施作的二衬严重变形,混凝土开裂剥落,钢筋外突扭曲。

“木寨岭隧道的地应力远超以往的设计、施工经验,没有工程实例对比,也没有规范和标准指导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兰渝铁路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副部长卫鹏华说,此前世界铁路隧道施工中地应力最强的是奥地利阿尔贝格隧道,但木寨岭的地应力是其2倍,最大值达27.16兆帕。

“这相当于蛟龙号下潜到2700多米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而且压力还没有海底那么均匀。”卫鹏华介绍说,经过反复试验摸索,补强作业采用了三层初支加单层衬砌的“木寨岭模式”,补强后隧道结构厚度是普通隧道的2倍多。

“木寨岭是一所大学,在这学到的知识,相当于读了一个博士。”32岁的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木寨岭隧道项目部一工区总工程师陈强说,虽然环境艰苦,但付出十分值得。

8年多奋战,敢为人先,兰渝铁路成为一条科技路、创新路。其中,全线最长的西秦岭隧道采用的TBM皮带运输条件下同步衬砌技术不仅是兰渝铁路首创,其周掘进、月掘进进度更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兰渝铁路 建设者 一辈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