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白塔村民的产业致富路
本报记者 邱西颖
日前,记者走进乐平市十里岗镇白塔村,顿觉眼前一亮:白莲基地叶绿花红,美不胜收;与荷塘相邻的葡萄基地,一排排钢架大棚整齐排列,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村外田野上,碧绿的茅蔗已长到一人多高,放眼望去,连线成片的蔗田令人心旷神怡……
过去的白塔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条件落后,曾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而今,依托白莲、红糖、葡萄、光伏等产业发展,白塔村不仅有了好风景,更有了好“钱”景。
“2016年整村脱贫退出,2017年村集体收入5万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增加到15万元,2019年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3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董兆贵自豪地告诉记者。
谈起白塔村的变化,村党支部一班人异口同声:“产业发展是关键!”面对发展的迫切需求,应该发展什么产业?什么产业既能“短平快”见效,又能够保长久?白塔村书写着自己的精彩答卷。
2017年,董兆贵赴浙江义乌考察时,发现当地一亩蔗田能出产750公斤糖,按每公斤糖30元计算,50亩蔗田能获纯利五六十万元。董兆贵说:“我当时就动心了,茅蔗是白塔村的传统种植作物,品种不比义乌的差。但一直没有形成种植规模,熬糖的技术也不行。”2018年3月,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扶单位景德镇市公路局的帮助下,白塔村筹建了白塔红糖厂,试种了20多亩茅蔗。
其间,董兆贵带着村党支部一班人,4次前往义乌学习茅蔗种植和土法制糖经验,锄地、施肥、收割、熬糖……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放松。“不学不行,特别是熬糖,同样的灶具,火候掌握得不好就熬不出好糖。”他们专门聘请义乌红糖企业技术人员到村现场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白塔村就熬制出了颇受市场欢迎的红糖,产品送至上海进行检测,合格率达到100%,销售总额突破了20万元。
时间到了2019年春天,尝到产业发展甜头的白塔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决定利用闲置水田发展白莲产业,并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成立以村委会主任为法人代表、所有贫困户都加入的扶贫专业合作社——乐平市路与白种植专业合作社,首期试种了120亩白莲。
由于白莲产品的特殊性,采摘、去蓬、拨壳、去芯、烘干必须当天完成。从6月下旬开始,50岁的白塔村村主任程火保就主动把家“搬”到了基地。为了保证白莲质量,他每天清晨5时开始安排采摘,晚上12时盯着最后一批采摘的莲子加工烘干完毕,才算结束一天的工作。近3个月,他吃住都在基地。2019年,白塔村生产加工白莲5000多公斤,总销售额突破45万元。
“村里种植白莲真是好,我们在家的老人也可以上工赚点钱。”在白莲加工基地,66岁的洪火英一边给新鲜莲子去芯,一边高兴地说。在近3个月的白莲采摘加工季里,给莲子去芯每天能拿到40至50元左右工资,采摘莲蓬每天能拿到80元工资,由于工时灵活,还能照顾家庭,很受白塔村老人、妇女的欢迎。2019年,白塔村增设用工岗位1800余人次,为村民发放工资超过30万元。
白塔村发展产业越干越带劲,越干越红火。近年来,白塔村还建成了3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每年发电收入十余万元,并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引进浙江一家种植合作社投资建设了面积达100亩的有机葡萄园。“村里产业多了,我们能干的活也多了,生活困难也就慢慢缓解了。”现年63岁的贫困户吴根福一家,也是白塔村产业发展的受益者。由于2013年身患慢粒白血病,吴根福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下外债20多万元。如今,吴根福身体渐渐好转,村里不仅给他安排了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还鼓励他利用自己的专长养殖蜜蜂,并安排他的妻子在白莲基地、茅蔗基地务工。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吴根福全家有了稳定收入,久违的笑容重新绽放在家人的脸上。
关键词:白塔村民的产业致富路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