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沟北村找准了致富“秘籍”
本报记者 段承甫
立秋刚过,走进合阳县金峪镇沟北村,集中连片的果园在渭北高原铺展成一张张绿网,道路两侧的冷棚整齐地排列开来,和远处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连成一条线消失在柏油路尽头,勾勒出一幅祥和秀美的画卷。
谁也想不到这样秀美的一个村庄,3年前竟是合阳县典型的贫困村。2017年,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7%,人均纯收入仅有8500元。
“我们村地处渭北旱塬东部,两面环沟,土地贫瘠,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薄弱。” 沟北村党支部书记、沟北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李存才说,“穷则思变,为了破解发展难题,我们决定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着手,把全村的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
从2017年7月开始,沟北村先后完成了清产核资、成员认定、股权设置、章程制定、两会选举等工作环节,同年11月10日,沟北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在沟北村率先得以实现。
“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领上股权证成为一名股东。每年除了自家苹果产业的收入,年底还能拿到分红!”沟北村村民王仓现欣喜地说。
产权制度有了保障,朝哪个方向使劲才能让集体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沟北村成立集体组织后,根据村上的果业种植传统,确立了“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培植农业主导产业,创新多样化合作模式”的发展思路。
在沟北村产业服务中心,李存才指着墙上的沟北村农村集体产权分布图介绍:“在确定全村发展规划时,我们将村里的宅基地、承包地、机动地、林荒地等集体资产都纳入进来,规划了鲜桃、红提葡萄、立架苹果、樱桃采摘、设施农业、杂果、光伏电站等8个产业区域,最终形成‘合作社搭台、大户唱戏、社员抱团、农产品畅销’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存才说:“除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近年来,我们村还创办了果蔬、病虫害防治、紫藤红提等经营实体,通过产业服务、自营项目、参股经营、物业租赁等形式实现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社员收益最大化。”
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沟北村已投资搭建冷棚红提260亩,建设日光温室24座,以9个家庭农场和32个专业大户为主导,发展连片苹果600亩、红提480亩、鲜桃400亩、樱桃500亩、花椒700亩,集体经营性资产达1350万元。
“2017年,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帮助下,我和丈夫申请到5万元贴息贷款,加上以前的积蓄,我们在村里承包了11个大棚,共种植了22亩红提。” 8月13日下午,张艳一边回答问题,一边翻动着藤蔓,手上修剪的节奏丝毫没有慢下来,“前两年我们纯收入18万元,预计今年10月能有个不错的收成。”
38岁的张艳是沟北村的红提种植大户,农忙时她还得雇十几个村民来帮忙。
“在产业园务工每天能挣80元工资,自家的地流转出去每年能有不少流转费和分红,全家也能有两三万元收入。”59岁的村民王喜彬提起现在的生活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让贫困户在发展集体经济项目中受益,是我们的出发点。”李存才说,“沟北村的群众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赚取租金,通过家门口务工赚取劳务费,年底可以参与分红,更重要的是在种植大户的带动下提高产业观念和技术,扩大自家的种植规模。”
如今的沟北村,人心思齐,人心思富。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比2017年增长了3500元。短短3年时间,沟北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稳步迈上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 ‘三变’改革,让我们走稳了发家‘路子’,产业兴旺,让我们找准了致富‘秘籍’。看着沟北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我相信沟北村离乡村振兴、村美民富之路将越来越近。”李存才信心满满地说。
关键词:沟北村找准了致富“秘籍”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