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从“烂泥滩”到涵江村——宁夏西吉一个村名变化背后的故事
11月初,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偏城乡涵江村,一座座红瓦砖房排列在青山脚下,水泥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
“我们村再也不是烂泥滩的模样了。”村民苏维俊刚刚腌制完牛饲料,脸上难掩自豪的神情。
这个村子夹在三条泄洪沟中间,一条羊肠小道是通往山外的唯一通道,晴天走的是扬灰道,雨天行的是烂泥路,村子的名字原来也叫“烂泥滩村”。这里贫困发生率曾超过18.66%,是出了名的脱贫“老大难”。驻村第一书记秦振邦清晰记得2017年2月第一次来到村子的情景:弯弯曲曲的土路两侧,破旧的土坯房东倒西歪;村部院里的蒿草有半人高,一间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门上的铁锁锈迹斑斑。
秦振邦上任没几天,闽宁协作的暖风吹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2017年年初,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与西吉县烂泥滩村结成对口帮扶的对子,第一批就给烂泥滩村援助了10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发展资金。
“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得有个像样的阵地!”闽宁帮扶资金到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烂泥滩村有了像样的村部,村委会有了办公场所,村民不出村就可办理各种事务。2018年村里建起180平方米的村史馆,2019年建起了村集体养殖合作社、农机具合作社、艾草和菊芋种植扶贫基地……
涵江区在与西吉县烂泥滩村结对共建闽宁协作示范村中,累计投资300余万元帮助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村干部在走访中发现,很多村民家里都养着几头耕地的老黄牛,既有养殖基础,又有饲草的种植条件,发展肉牛养殖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想法有了,但理解支持的村民却没有几个。村“两委”班子就在村里找典型、树榜样,动员村民一起干。
苏孝平住在村上最远的山坳里,几十亩山地,两头牛,全家苦干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养1头基础母牛,来年母牛再下牛犊,3年就变5头牛,一头牛能收入5000多元。”秦振邦掰着手指头给算了一笔明白账,苏孝平心动了。
背井离乡不如试走新路。苏孝平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建起了牛棚和饲草青贮池,又买了5头基础母牛。“这才3年,存栏就有18头牛了,年收入7万多元。我用养牛挣的钱盖了新房、添置了家电,还买了农用车。”苏孝平笑着说。
示范户的成功,激起了贫困群众养牛的劲头。截至目前,全村牛存栏量已由2017年年初的88头增加到了900多头,羊存栏量1200余只,种植玉米4200多亩,实现了养殖产业全覆盖。
一家一户养牛虽然脱了贫,但想要村子富起来,大家合计着还得成立合作社。
2019年10月,借助闽宁帮扶资金,村里租赁900平方米的养殖厂区成立养殖合作社,购进基础母牛和育肥肉牛20头,带动村民户均种植青贮玉米25亩以上、人均养牛两头以上,今年预计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
“现在家家户户都种上了青贮玉米,农机具是必不可少的。村上有了农机具,租给本村村民每亩地租金要比市场上便宜50块钱。”村党支部书记杨明说,2019年6月,村子利用闽宁项目提升资金成立了农机具合作社,购置了4套农机具,预计今年农机具还能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
昔日的“烂泥滩”已然变成了环境优美、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齐全的闽宁共建新村,“烂泥滩村”也正式更名为涵江村。“这几年变化太快了,现在出门再也不怕别人问我是哪个村的了,心里特别自豪。”苏维俊说。
(本报记者 张文攀 王建宏 高建进 本报通讯员 杨周宸乐)
关键词:从“烂泥滩”到涵江村—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