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中国绿卡”需松绑 全国政协委员许琳称:至今发放不到5000张
中山大学哲学系法籍教授梅谦立就在2013年2月拿到了技术类绿卡。梅谦立早年也在中国求学,2006年至今受聘于中山大学,是最早一批被中国大学纳入固定编制的外籍学者。2010年梅谦立就向广州出入境管理部门提出办理绿卡的申请,不过申请过程并不顺利。
按规定,中国绿卡申请人需要提交本国政府机构开具的无犯罪记录的证明,梅谦立申请之初便托法国的朋友办好了这一证明。但由于相关手续的复杂导致申请和审批过程拖延,一年后,中国有关出入境管理部门要求他重新提供一份新的证明。
“我觉得很不合理,我长期不住在法国,何况已经提交了一份,让我再提交我是不会办的。”梅谦立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当时他给有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信寄出去之后没有回应,一年后他们就给我发了绿卡。”
奥地利籍学者雷立柏也曾考虑申请中国绿卡,但朋友梅谦立的经历让他却步。雷立柏1995年来到中国,1999年获得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后在中国社科院任职,2004年以来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是一名掌握包括汉语在内的多种古今语言的学者。
对雷立柏来说,申请中国绿卡的相关手续显得太麻烦。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自己并未把家安在中国,而任职的工作单位每年也会代办工作签证,因此暂时不想尝试申请中国绿卡。
“荣誉大过实用”
中国绿卡制度的正式实施始于10年前。
其实早在1985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便规定,外国人可以获得在华长期居留或者永久居留资格。但据报道,从1986到2004年,全国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友人”只有90多人;同时,另有3000多人获得了定居资格,其中多为侨民。
2004年8月15日,公安部、外交部发布并实施绿卡审批办法,规定外国人在华“定居”与“永久居留”统称“永久居留”,从此对绿卡申请有了一套明确的规定。中国绿卡制度就此诞生。
根据绿卡审批办法,中国绿卡分投资、技术、亲属团聚和特殊贡献四大类。除了亲属团聚,每一类绿卡都有较高的要求,非普通人能达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获得一张中国的“永久居留证”更像是一种“荣誉”。第一批获得中国绿卡的人,大多是经由中国政府挑选的作出“特殊贡献”的“高级人才”。政府往往还会通过专门的仪式发放绿卡。
比如中国第一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获得者寒春,便是一名核物理专家,是美国参与首批原子弹研究和制造的少数女科学家之一,后来放弃核武研究工作,来中国与丈夫从事农业研究。2004年第一批获得绿卡的人中,还包括现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员教授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中国 绿卡 申请 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