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迎接新世纪迎接新世纪
生命的赞歌:唐山大地震中的救人故事
解放军昼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灾区,抢救遇险群众。
2014年8月5日,云南鲁甸地震;10月7日,云南景谷地震……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国人在汶川地震后再次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开始关注。
1976年8月1日,本文作者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第5天,从北京军区宣传部来到唐山,成为北京部队抗震救灾指挥部《抗震前线》报的记者。那时候,救灾部队的报道,都刊登在《抗震救灾简报》上,只供领导机关参阅。
以下四篇报道,是作者当年没有公开报道的救人故事,这些作品一直珍藏在作者38年前的采访本、手稿及上报领导审阅的打印件中,有的刊登在《抗震救灾简报》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也许当年我们的救灾手段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但人的生命的韧性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同样闪现着光辉。———编者
据报道,2014年8月5日下午,云南鲁甸地震后第3天,人们见证了生命的奇迹: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八宝村萝卜地社的一处倒塌民房下,88岁的老妇熊正芳在被埋50个小时后,被救援人员成功救出。5日晚9时左右,云南消防总队昆明支队31人进入鲁甸震区龙头山镇翠屏村进行搜救。在当地百姓指引下,找到一名孕妇,并将该孕妇从废墟中救出。
云南景谷地震更是无一人死亡……
看到这些激动人心的报道,我不由得想起38年前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人的故事。以下,是我根据自己在当时发表在《抗震救灾简报》上的文章及采访记录改写的四个感人故事……
八月二日:
两个鲜活的生命,从地震废墟中被扒出
1976年8月2日,震后第6天,上午11时40分,北京军区38军114师坦克团6连的指战员,正在唐山市商业服务楼抢险救灾,突然有人听到脚下有微弱的呼救声。
“同志们,赶快从这里扒!”
6连连长孟学政一声大喊,同志们立即集中到有呼救声的地方。
6层大楼倒塌后堆积着3米多厚的砖、木和水泥预制板。人究竟在什么位置,一时难以判断。
连长孟学政、副指导员邱拴章发动大家先搬动水泥预制板,并确定一人监听下面的呼救声。指战员们苦干了两个小时,挖出一个两米半深的大坑,并发现了被一块水泥预制板斜压着的铁架床的栏杆。
经过呼喊,很快判断出呼救人员的大约位置。此时,孟学政、邱拴章边组织指挥,边亲自动手扒。看到人的身子后,大家都自动扔掉工具,坚持用手扒。翻滚的烟尘使人难以睁开双眼,熏人的臭味,呛得大家头昏脑胀,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被别人换下去,都硬是挺着干。
下午2时40分,大家终于扒出了被埋压110多小时的64岁老人孙尚卿。他刚被指战员们扒出,就说:“我房间隔壁还有人活着。”
听到这个讯息,4连指战员立即奔来接替6连,继续扒挖。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突击,于下午4时半救出第2个人:空军工程学院训练部翻译田义群。
这两个人被扒出后,守在旁边的担架和卫生车,立即将他们接走。
看着远去的卫生车,全体指战员和围观的群众都激动万分,许多人流出了眼泪。
编辑:曾珂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 云南鲁甸地震 云南景谷地震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