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专题 专题
关注地下渗漏 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地下”不安何以安“地上”?
——来自“关注地下渗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座谈会上的声音
编者按: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大力开发地下空间,但是建筑却不同程度地受到地下渗漏的威胁。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垮塌等建筑事故相比,地下渗漏水对建筑工程的侵蚀是缓慢的。由于它具有隐蔽性,因此对百姓生命及财产安全的潜在威胁更大。
今年全国政协第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建筑产业化”议题进行协商座谈。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还围绕“地下渗漏与建筑安全”问题调研,提交相关提案,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11月17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政协杂志社主办的“关注地下渗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座谈会召开。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企业代表相聚一堂,围绕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积极建言。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
让全社会共同关注工程质量
今年年初我和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一起针对“地下渗漏与建筑安全”问题做了一个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大,以地下工程渗漏为典型的工程质量问题,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对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也更加严峻,应该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我想谈五点体会:一是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渗漏等工程质量问题。因为质量问题往往带来安全、健康、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我们不注意质量,往往会留下很多隐患,最后直接或者间接给老百姓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人命关天,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二是科学立法和修法。现在看来,现有的产品质量法是不适用于建筑工程,只涉及到建筑的材料、配件等。而与建筑工程质量相关的法规只有建筑法下面的一个条例,仔细分析就能看出条例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违法受到的处罚非常轻,而守法相对付出的代价却更高,这是不合理的。
三是加强执法。我们总是前面管得严,工程最后做成什么样子,谁在做,怎么做,却没人管。尽管事后也有一些监管,但力度不够,效果也不好。就进一步提高监管部门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可以尝试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
四是加强技术进步,通过技术进步来改善工程质量。标准是反映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我认为,建筑领域里一些好的技术应该及时从企标变成行标、国标。另外,要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推广,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例如,香港曾对259栋建筑抽样检查,凡是用产业化方式施工的建筑,其工程寿命能提高143%。检验检测方法也要进一步改善,并加强市场环境建设,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此外,应加强对工人的培训。
五是加强宣传和教育。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工程质量,全社会都来监督工程质量。
编辑:杨雅婷
关键词:地下 质量 建筑 工程 渗漏 全国政协 双周协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