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专题 专题
关注地下渗漏 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海燕:
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是技术进步
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为什么有难度?在我看来,外部条件起了很大作用。制造业的很多产品质量也许可以控制在一条生产线上,或是某几个关键工位上,工艺不变,质量就不变。但建筑工程不行,受到许多外部因素影响,比如季节、技术等。我想强调的是技术,技术进步对建筑行业来说非常重要,想要提高工程质量标准,前提也必须是技术水平的提高。
为此,我希望国家能继续重视建筑行业,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技术进步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好处,更是提高质量的关键。
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曲琦
住建部对工程质量高度重视,今年8月提出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为了确保两年行动的工作抓出成效,近期将重点开展几项具体工作:
一是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说,责任最大最关键的首先是参与工程项目勘查、设计、施工、建设及监理五方主体的项目负责人,要对项目负责人专门提出要求。
二是严厉打击转包、挂靠等非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住建部出台了认定查处办法的文件,重点打击施工转包、挂靠、违法分包、违法发包等严重扰乱监督市场秩序和影响工程质量的违法行为。要求部、省、市、县联动,建筑市场和施工市场联动,全面排查和监督检查力度。对检查认定存在转包、挂靠等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三是加大曝光力度,强化社会进度。住建部门户网站开设投诉信箱,各省、市、县住建部门设立了信箱。对违法违规行为调查处理的情况以及有较大影响的典型案例都通过网络、报纸、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
四是继续抓好工程实体工程质量常见问题的专项整治,针对群众反映的渗漏、裂缝、门窗不严等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去年启动了为期五年的全国住宅工程质量常年的决策协议。我们也将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不断研究、总结、推广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的防治技术,以推进工程质量协会标准化和工程实体的质量管控标准化。
中建总工程师、住建部科技委委员毛志兵
地下漏水的问题在当前的建筑施工中比较常见,这涉及到多学科、多体系以及上下游共同整合的庞大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企业、领域乃至一个行业能独立完成的。我认为原因主要有社会重视程度不够、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材料性能问题等。建议提高认识,加强政策和规范,进行技术创新,在技术人员培训上下工夫。希望政府部门从这些方面引起重视。
建筑业协会材料分会会长刘洪祥: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任重而道远。我有三条建议:
第一,德化。我们说任何事情都是两个层面,一是道,二是术。没有道德就没有教化,用我们的德化把歪风邪气刮回来。
第二,立法要严谨,执法要严格。关于立法,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在监管过程中一定要严,“赏不足劝善,罚不足禁非,而政不成”。
第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的作用。同时要规范行业协会,对于违反规定的行动要处理。
调查显示:地下渗漏现状堪忧
我国目前有4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每年新增量大约在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超过全球年建筑总量50%以上。2014年的7月4日,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和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联合发布《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指出:地下渗漏率达到57.51%,个别城市重庆、无锡渗透率达到100%。
建筑地下渗漏的危害:
第一, 氡污染。氡是一种惰性气体,有强烈的放射性,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为19种主要环境致癌物之一,且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入室内主要致癌物。氡存在于一些特殊土壤中,能溶于水。土壤中的氡,以水为媒介,可通过渗漏浸入地下空间。人体吸进含氡的空气后,会遭到放射线的内照射而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
第二, 地面塌陷。近年来,地面塌陷事件频发,其很大程度上,与建筑地下长期渗漏,以及地下给排水管线“跑、冒、滴、漏”有关。地表水、雨水,尤其是地下给排水管网老大破损或安装质量差所外溢出的生活用水,通过建筑地下空间渗漏,会把泥沙带走,长年累积,并与其他因素叠加,会形成地下空洞。
第三, 降低建筑寿命。影响建筑寿命的因素很多,建筑地下长期渗漏,会导致地下结构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加快建筑的老化速度,造成建筑过早夭折。
第四, 危害建筑安全。建筑地下结构,是影响建筑安全的第一要素。而建筑地下长期渗漏,会锈蚀钢筋,致使钢筋锈胀,从而破坏混凝土主体结构,并造成建筑形态发生改变。在不可预见的外力作用下,随时可能导致建筑垮塌等危害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
编辑:杨雅婷
关键词:地下 质量 建筑 工程 渗漏 全国政协 双周协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