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我们的信心从这里来!”
全国政协委员从数字看经济发展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杨朝英 李彬 王泳 孙金诚 王菡娟)数据,昭示真相,也传递温暖。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增长6.9%;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较低水平;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一组组数字,勾勒出中国经济的一条条脉络,成为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报告讲成绩,用翔实数据说明;讲面临的形势,不回避困难多、风险大;讲工作,办法多、决心大,极大地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林方略说。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新闻评论员白岩松提出,中国前行要有方向,更要有应对的方法。“十三五”规划的意见指出了大方向,而政府工作报告给出行之有效的对应方法。“创新对应企业家精神、容错纠错和激励机制;政府给自己上了‘紧箍咒’,逼自己解决‘绿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上鼓励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体现了协调、开放的理念。”白岩松说。
成绩支撑
1312万城镇新增就业背后的结构调整
在北京,快递小伙一个月挣上万块钱已经不是新闻;在湖北,每月6000元的待遇基本上只能招到行业新人;在重庆,保洁阿姨每月三千多的收入也很常见……一个个普通劳动者,铺就了一条条通往未来的大道。
“特别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业”出现了22次。
数字是枯燥的,也是浓缩的信号。
“信心来自于尽管GDP增速跌破7%,但我国的失业率还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就业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
这不是偶然出现的数字。
2011年至2014年,我国GDP尽管增幅回落,但新增就业人员从1221万人上涨到1322万人。GDP单位增幅拉动的就业从128万人上升到181万人。到了2015年,这个指标超过了190万人。
超出预期的大好就业形势,为中国经济动能转换创造了巨大的腾挪空间。
“职工安置是国务院推进去产能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并且己经作出了上千亿元的资金安排。但从企业角度看,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与1998年的形势相比,已经没那么严竣了。”孙朝晖委员说,我国大的钢铁公司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生产,绝大部分都是自动化控制系统,一些大钢厂的服务人员已经远超过生产人员。
这正是我国结构调整所追求的方向。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5年,我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据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介绍,三产超过二产10个百分点,“增幅之大之快超过预期”。同时,2015年三产增加值增速是8.3%,高于二产6%、工业6.1%的增速。
服务业不仅体量越来越大,其中一些行业正在进入增长爆发期。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15年,在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完成4752亿元,增速12.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完成2628亿元,增速15.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9436亿元,增速18.6%。、
此外,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55673亿元,增速20.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5517亿元,增速高达34.5%。
“助力中国成功转型闯关的最大王牌,就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 从数字看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