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让“名校”“普通校”的差距尽快消失
但优质教育、特色教育同时具备稀缺属性,这令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商品”。在公立教育体系下,学校的收费大体相同,优质教育的溢价转移到了“择校费”和“学区房”上。从“商品”的角度来说,优质教育有溢价可以理解,但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出现,“学区房”的高额收益并不能为学校的进步发展带来什么好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刘长铭的意见相当中肯。眼下大城市里公办、民办学校已经有所分流,一些优秀民办小学、民办初中,也已有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力;但公办学校优质资源不公平、不均衡的现象仍然严重。刘长铭强调“公共教育资源标准化配置”,就是意图从根源上解决“择校”的问题。事实上,作为公共资源的公办学校,根本不应该有因“选择”而产生“溢价”的机会。改变划区也好、电脑派位也好,都应只是发展阶段中的权宜之计;最终目标,是要让人们心中“名校”和“普通校”的差距消失。
厘清公办、民办角色,可能有人会担心导致“公办学校贫民化”和“民办学校贵族化”,让优质教育资源全部倾斜到高收费的民办学校中。对此,不妨看看刘长铭提出的另一点:公共教育的底线配置应不断提高。也就是说,均衡化发展决不是要“消灭名校”,而是通过类似集团化办学的办法,把普通学校的水平提上来。
应该说,公办学校的资源均衡和底线提升,是一件多赢的事情。众所周知,眼下小升初“择校”的优选是公办名校,其次是民办名校,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完全成为“卖方市场”。如果公办学校能够无差别地广泛地为人所接受,那么,有一些特色或是独特资源的民办学校,就能更好地回归本来角色,而不是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成为高价的“备胎”。甚至在收费上亦未必完全“贵族化”——届时公办学校大量吸纳,优质生源形成“买方市场”,民办学校降费录取、提供奖学金,将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上述的理想图景,实践起来还有相当艰难漫长的路要走。但这绝非痴人说梦。在其他国家,初中、高中阶段,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各司其职、共同发展的情况屡见不鲜。
有理由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学区房”“择校费”将成为历史名词。
编辑:秦云
关键词:学区房 刘长铭 民办教育 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