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拨云见日”先要“不畏浮云”
新常态的“新”,关键在与以往发展方式彻底“相揖别”。增长从两位数转为中高速,经济动力从外部转向内生,改革焦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这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大势。有些人之所以忧虑,原因就在于思维拘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定势上,经济速度降下来就难以接受。实际上,对经济增速作无谓的纠结没有任何意义,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施展作为,方有新的发展境界。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对人们传递积极的期望,会使他们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平添烦恼,甚至使人自暴自弃。经济活动中也存在类似的规律,积极、耐心的理性评判会让经营风险更可控、商业周期更平顺。相反,凭空夸大负面消息、过分渲染悲观情绪,常常庸人自扰、适得其反。
心态上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过去重点考核GDP增速,现在不仅要求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效益也必须有所增进。以往抓经济常常靠“土政策”,当前力倡简政放权、营造法治“软环境”。过去高速增长掩盖了一些发展矛盾,如今“水落礁石出”,增收入与稳物价、稳定就业与化解产能等都是棘手关系,需要妥善处理。一道道新命题,考验的是发展智慧,也考验着我们能否加速度完成心理调适,以好心态迎接“不那么顺手”的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引领新常态离不开“情绪管理”,也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以深刻的辩证思维和渊博的经济知识储备,透过纷纷扰扰的经济波动表象,把握真实的市场运行机理。辩证看待、更新观念、平稳心态,分清大势向好的主流,也决定着我们能否抓住改革攻坚、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大展作为。
定力、定力,先淡定下来,才能有力量。听风就是雨,只会自乱阵脚。先不畏浮云,才能去拨云见日。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为新常态注入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便是柳暗花明的大好春光。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国经济 硬着陆 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