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扶贫项目群众做主 “孵化”功能渐趋增强
山西太行山、吕梁山片区“精准扶贫”新实践
新华社太原3月28日电题:扶贫项目群众做主 “孵化”功能渐趋增强——山西太行山、吕梁山片区“精准扶贫”新实践
新华社记者吕梦琦
记者日前在山西太行山、吕梁山部分贫困县调研发现,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县级政府不但有了更多自主权,扶贫项目更加“接地气”,效果显著。
资金切块到县 项目群众做主
晋中市和顺县李阳镇下石勒村位于太行山区,全村共有654口人。2015年,当地扶贫部门投入50万元整村推进,支持村里发展蔬菜大棚,带动村民建成了70亩设施蔬菜园区,年产无公害蔬菜70万斤,实现人均增收1000多元。
下石勒村党支部书记杜继英告诉记者,这得益于扶贫项目实行了村民直接申报制,政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再大包大揽,更多是出资金、搞服务,群众更加有积极性。
目前,山西不少贫困县都已建立扶贫项目库。村委会直接将群众想发展的产业项目申报入库,然后扶贫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审核通过后经县政府常务会批准实施。
与群众自主选择项目紧密衔接的是,县级政府对扶贫资金使用也有了充分的自主权。从去年开始,山西省打破了沿用多年的省扶贫办统一管理扶贫资金的方式。扶贫资金“切块到县”,由县级政府自主使用。扶贫项目也不用再向省里限时申报,只需简单备案即可,极大增强了扶贫工作的灵活性。
多位县扶贫开发局局长表示,资金使用方式调整后,扶贫工作更加顺畅了,项目落地可以灵活掌握,更贴近实际。
项目不断升级 “孵化”效果显著
贫困县形成一个扶贫产业很难,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因此,如何避免因为价格下跌等因素出现“毁棚”、“砍树”等现象,一直是摆在扶贫部门面前的难题。
去年,吕梁片区一些贫困县红枣大量滞销,有的农民开始砍枣树。而同处吕梁片区的苹果大县吉县,也遭遇苹果价格大幅下跌,但果农情绪却很平稳,折射出扶贫思路的差异。
吉县苹果扶贫至今已开展近30年,从未间断过。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为28万亩,82.1%的农民有果园,农民人均增收近4000元。吉县吉昌镇上东村70岁的郭栓珍告诉记者,她的果园去年产了2万多斤苹果,虽然价格下跌,但仍卖了3万多元钱。
吉县苹果产业的成功,关键在于扶贫资金使用方式不断优化。最初,吉县扶贫资金主要是用于扶持苗木,扩张种植规模。而如今,则更加注重提升使用质量,发挥政策资金的“保姆功能”“孵化功能”。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精准扶贫 山西 太行山 吕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