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钜惠民生 钜惠民生
扶贫项目群众做主 “孵化”功能渐趋增强
山西太行山、吕梁山片区“精准扶贫”新实践
目前,山西不少贫困县的扶贫资金使用,已经从扶基础转移到扶配套服务、扶链条延伸上来。在记者在吉县看到,很多果园里都建有专门的看护房、田间路、蓄水池、防雹网等服务设施;升级为有机苹果的果园已达3.3万亩,价格高出普通苹果30%-40%。当地扶贫部门利用现有政策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打造起了冷藏物流业,建成20多个果库和交易市场,孵化出一批果酒、果醋、果汁等深加工企业。
吉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党建民说,要确保一个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扶贫思路要跟上,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拉长产业链条,从而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效率仍需提速 基层急盼“放权”
尽管在“精准扶贫”的推动下,扶贫工作的变化十分明显,但一些环节的“梗阻”仍然存在。基层政府盼望更多权力事项能下放到县,提高扶贫工作效率。
比如,目前山西很多贫困村都建起了100千瓦的光伏电站。但部分扶贫干部反映,相关备案批复环节仍然不够顺畅,很多光伏电站建起来了,却无法并网发电。
晋中市左权县扶贫开发局局长侯秀英说,去年他们实施了3个村的光伏扶贫项目,现在一个也没有网发电。而类似情况,在其他贫困县也普遍存在。
“光伏扶贫每个项目容量仅100千瓦、占3亩地,备案批复完全可以下放到县一级,同时上级部门之间也应提前对接,避免事后卡壳,像现在这样只安装不发电,无法向群众交代。”一位基层扶贫干部告诉记者,他们去一趟省城,来回开车近10个小时,县扶贫局、发改局、村委会都得去人,既浪费时间和经费,也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
此外,今年中西部22个省扶贫考核将引入第三方评估。但记者在山西采访发现,各个贫困县都面临费用短缺,第三方评估难以全面推行。“去年我们实施了七八十个扶贫项目,但全部经费加起来只有40.6万元,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侯秀英说。(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精准扶贫 山西 太行山 吕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