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傅谨:玖爷
晚近的这十多年里,玖爷收了很多徒弟。他从来不肯接受“大师”这个桂冠,多次明确拒绝这样的荣誉。假如只看舞台上的玩意儿,他是有自知的,然而家学渊源,他对梅兰芳大师艺术的理解与领悟,放眼当代,真是不做第二人想。因而,授徒传艺,让晚辈们学到正宗的梅派剧目的精华,通过表演传递梅派特有的神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他年近花甲才开始收弟子,算上已经定下了拜师宴还来不及磕头的路洁,一共收了49位弟子,说他桃李满天下,一点都不夸张。玖爷的弟子遍布全国各地的京剧团,既有李胜素这样的响当当的角儿,也有还在成长中的青年人。玖爷一律用心地教、耐心地教,他总是说,这些弟子就像火种一样,不定哪位哪天就让他们所在地区的京剧火了起来。确实,从李胜素开始,在这些弟子里,早就涌现出了多位京剧界领军人物,看当下梅门的兴旺景象,如果不是因为玖爷,那是很难想象的,梅派因此成为京剧界传承情况最让人乐观的流派。至于梅派艺术所体现的古典美学精神,毫无疑问,必将在当代社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如此浮躁,梅派的“慢”,以及深蕴于这“慢”里的典雅与细腻,实是一帖极好的清新剂。
然而,玖爷之所以被称为玖爷,不仅是因为众多弟子,还因为他所关心的远远不只有梅派艺术在舞台上的传承,他传授梅派艺术,也不只是为了自己家门的兴旺。从梅派艺术、京剧繁荣、戏曲发展,直到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像一个个同心圆,他的努力从内里的核心延展开去,他参与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他担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每次的提案说的都是戏曲和传统文化的大事,这就是玖爷的格局。
原先,我和玖爷的交往不算多,通常在戏曲活动中见面,只不过打个照面,拱手招呼一声。印象中大约十年前,我们一起去日本东京,参加中国文化部和日本政府文部省共同主办的“梅兰芳艺术展”揭幕式与研讨会,那是我第一次与玖爷有比较正式的交流。从那以后,我们每次举办梅兰芳研究有关的会议和活动,稍具规模就会想到邀请玖爷,而他也都会欣然参加。思想起来,学术会议对于玖爷而言大约是很枯燥的吧,难为他总是早早来到会场,并且每次都准备发言稿,但他发言时并不完全照稿子读,因为每次他总是忆及父亲梅兰芳的教诲,那些事儿是刻在他脑海里的,现成的文稿总是不及他临时发挥那么精彩,他每次的发言,总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玖爷晚年对梅兰芳研究的关注与支持,更是令我难忘。我所在的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从筹备到成立都得到玖爷的呵护,他还为我们办的内部小刊物《梅讯》提供了多篇文章;更不用说我们编撰的《梅兰芳全集》,每个步骤都有玖爷过手,包括最后的装帧设计,玖爷看了满意,我们才敢继续推进。他早就给《全集》写了序,在我们编撰的几年里,玖爷对这篇短短的序言也几度做了修改。
就在玖爷倒下的那天,我在中国文联参加一个会议,中午时分的会议间隙,玖爷的好友吴迎先生和我简单沟通了玖爷有关恢复梅兰芳当年的“时装戏”与“红楼戏”的设想。这次谈话原本应该稍早几天,我们一度商量着是否约个小范围的饭局,只有我、吴迎先生和玖爷三个人,此前我们曾经有过很少几次类似的温馨小聚。但是我出差在外29号才回京,那天玖爷答应了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讲座,后来我才知道那天还是他82岁的生日。我电话里约好30号和吴迎先生先谈一谈,我原本准备晚上去他下榻的酒店,但他上海的家里有急事,只能趁中午一点空闲,匆匆从城南赶到北沙滩的文联大厦,说了玖爷的基本想法。我们当时说好改天再约的,因为玖爷对这个计划非常在意,他说这些戏,尽管梅兰芳大师中年以后就搁下了,但毕竟是梅大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这些戏的恢复,我们或能够看到一个更完整的梅兰芳。我们都很感慨于这一设想的价值与魅力,玖爷也希望尽快将这个庞大的计划落到实处,然而,大约就在我们商谈这个极具想象力的方案如何实施时,那边玖爷已经倒下,从此就没有再醒来。第二天,医院里曾经传来好消息,说是昏迷中的玖爷听到耳边在放《大唐贵妃》里极受欢迎的《梨花颂》,居然有了反应,这消息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希望,然而,奇迹终于没有发生。
玖爷为京剧奉献了他的一生,主要的成就是在传承,要说创作,最成功的就是把这段《梨花颂》唱红了。在去天堂的路上,我想他也会哼着这段优美的旋律,而他现在大约已经和父亲梅兰芳相聚了,父亲会满意于他这些年对梅派艺术的传承之功吗?我想会的。我不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实现玖爷的遗愿,他不在了,要想恢复梅兰芳大师那些绝迹舞台大半个世纪的时装戏和红楼戏,更成了难以实现的奢望。但我们会让玖爷一直念兹在兹的梅兰芳艺术研究更上层楼,而且,我还期望玖爷能和父亲分享我们一起做的《梅兰芳全集》。在玖爷弥留之际,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文艺”栏目特地做了一期向葆玖老师致敬的节目,我让出版社做了一套样书放在现场,献给我们敬仰的玖爷。但愿那边的玖爷还能有感应,欣慰地看到这套样书,并且把它放到他带给父亲的礼物里。
玖爷永远是温文尔雅的,他的天堂之路,两旁也一定布满了鲜花和微笑。
2016年5月3日于南京旅次
(作者系著名戏曲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傅谨 玖爷 梅葆玖 戏曲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