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方铭:屈原与端午节
刚刚过去的丙申年端午节前后,这样的问题在微信朋友圈中被频频提到:端午节该不该互祝“快乐”?端午节的起源何在?端午节与屈原有什么关系?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端午文化源远流长。本期学术栏目,邀请中国屈原学会会长、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方铭教授谈谈端午节。
方铭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文化源远流长。
2016年6月9日,是农历丙申年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05年11月25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9月30日,中国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的端午节及其传说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说明端午节习俗影响之大。
一、 端午节本应称“端五节”
端午节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一般称为“五月五日”,专称“端午”,则可能较晚。有人认为“端五节”之所以叫“端午节”,是因为原来的端五节选择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也有人认为因周历建寅,即以正月为寅月,五月为午月,所以“端五”又称“端午”。但这两种说法,可能都缺乏说服力。
生活在三国时期至西晋的周处《风土记》一书,记载各地习俗,其书已轶亡,晚唐李匡乂《资暇录》(又名《资暇集》)一书中载有《风土记》关于“端午”应为“端五”的说法:“端五者,案: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焉。余家元和中端五诏书并无作‘午’字处。而近见醴泉县尉厅壁有故光福王相题郑泉记处云:‘端五日。’岂三十年端五之义别有见耶。”或许,“端五”变为“端午”,仅仅是传习之讹而已。
南朝梁代人宗懍著有《荆楚岁时记》,记述荆楚农事、治病、祭祀、婚嫁等民俗及故事,其中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是日竞渡,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据信是隋人杜公瞻为《荆楚岁时记》所做的注说:“按《异苑》云:‘新野庾寔尝以五月曝席,忽见一小儿死在席上,俄而失之,其后寔子遂亡。’或始于此。《风俗通》曰:‘五月上屋,令人头秃。’或问董勋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人或上屋,见影,魂便去。’勋答曰:‘盖秦始皇自为之禁,夏不得行,汉魏未改。案《月令》,仲夏可以居髙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郑玄以为顺阳在上也,今云不得上屋,正与礼反。敬叔云见小儿死而禁暴席,何以异此乎。俗人月讳,何代无之,但当矫之归于正耳。”《异苑》是南朝刘敬叔所撰,内容以记载奇闻轶事为主,《风俗通》即《风俗通义》,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记录汉代民俗,其中大量记载均为异闻传说。
又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说:“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蹋百草即今人有斗百草之戏也。”这说明在隋代,端午节已经被称为“端午”了。
按《艺文类聚》卷四《岁时部》引《大戴礼记·夏小正》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又唐韩鄂《岁华纪丽》说五月是“浴兰之月”,宋吴自牧《梦粱录》说“五月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这说明五月端午节本来是沐浴之节,其习俗应该起源于避夏日病虫瘟疫之害,禳邪驱蚊,是与天气湿热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正因此,端午节和夏至节是联系在一起的。今日端午节习俗挂似剑之草菖蒲、悬白艾、系彩丝、佩香囊、戴虎形饰物艾虎、喝雄黄酒,其目的为驱蚊、杀菌、辟邪、止恶气,都应该体现的是端午节原始的意义。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认为五月五日节日来自于夏代以来的夏至节,节日来临时人们常用朱索、五色印门饰止恶气。而五月作为“恶月”的说法,也与这个时间段开始的病害相关。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方铭 屈原 端午节 端午快乐 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