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母女接力服务社区19年 熟背每户家庭电话号码
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香炉营社区有“几多”:两劳释放人员多、贫困家庭多、失业人员多、残疾人多、患精神疾病人员多。社区工作本就有不少琐碎的事情,加之这种复杂的情况,无形中加大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面对一件件困扰居民生活的事情,赵红英要求自己做到:不管是上班下班,不管是白天夜晚,只要居民有求,就一定回应。她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全天候为居民服务。
熟背每户家庭电话号码“当初我就是来帮个忙,没想到这一帮,就帮到了现在。”送走居民后,赵红英喘了口气,笑着说。赵红英的母亲早在解放前就从事社区居委会工作,也正是受此影响,她在退休之后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社区工作中。“他们那代人,连居民家中床头朝哪个方位、被褥怎么收拾比较好都一清二楚。”
近20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们对赵红英的称谓也由年轻时的英子变成了中年的赵姐,直到现在被亲切地称为赵姨儿。作为社区党组织和区委会负责人,她走遍了辖区每条街巷的院落,做到踏进每个院落的房门,结识每个房门中的居民,熟知每个家庭的情况,熟背每个家庭的电话号码。这些号码,都是赵红英死记硬背才记下来的,因为知道社区独居老人多,为了能及时接到他们的电话,赵红英特意背了很久。
家住香炉营4条28号的张少立老人,一生未婚无子女,到了晚年疾病缠身,生活中困难重重。赵红英看在眼里惦记在心上,经常跑到老人家中帮忙,休息时帮他收拾屋子,冬天帮他装烟囱,雨天帮老人遮漏房;遇到老人不舒服时,她立即打车送老人去医院。
“每次一到了日子,远远就能看到他在门口等着我。”赵红英说,自己也是在社区土生土长,很自然地就会把社区居民视作亲人,也就见不得他们受苦。每回见到赵红英,老人都会开心地说:“我闺女又来看我来了。”
后来老人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赵红英经多方联系,将老人送进了敬老院。但她仍坚持每月自掏费用,带着老人喜欢的食品去看望。2009年,老人得了肺癌,也是赵红英一直陪伴老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除了以身作则外,赵红英还发动本支部的党员与社区内特困老人结成互助对子,就近看护,就近照顾,成立了“党员一助一”邻里互助队伍,每人负责一到两户困难老人家庭。
坦然面对居民误解
家住和外西里的杨素珍老人,因住房问题,与四个儿子吵翻。大儿子向老人借钱买房后,拒绝赡养老人;三儿子住着写有老人名字的房子,却不肯让老人一起住。老人无依无靠,又没有住的地方,无奈之下,找到了赵红英。
赵红英陪了老人三天三夜,把办公室里唯一的一张单人床让出来,让老人睡,她自己则搭了两把椅子,凑合睡了三晚。这三天里,赵红英用各种办法开导老人,又耐心做她儿子们的思想工作。好不容易做通了儿子的思想工作,三儿子答应接老人回家住了,老人自己却又不答应了。原来,老人是担心住进家里以后,三儿子也不会好好照顾自己,老人一心只想把三儿子一家赶出房子。赵红英又开始劝老人,说三儿子也没地方住,赶他出门也不现实。赵红英又接着做老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在她的协调下,老人住进了敬老院。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服务社区 母女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