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展示一个“全貌”的中国
继今年初的《中华的故事》之后,英国广播公司(BBC)新近又推出一部纪录片《丝绸之路》。全片三集,分别介绍中国段、中亚段和伊朗至威尼斯段。片中,英国年轻的历史学家客串主持人,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古都西安开始,沿着中国古代探险家张骞的足迹,重走这条连接中西方文明的古代商道。
不禁联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放送协会(NHK)拍摄的同名纪录片。当时正值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期,该片中国境内部分为中日合拍,整整12集,中国境外部分共18集。可以说,纪录片掀起了丝路文化长达几十年的热潮。相比之下,英国版则显得过于局促,只是“管中窥豹”而已,权威性、客观性乃至完整性,逊色许多。尽管如此,英国版《丝绸之路》仍然引发各界热议。究其原因,老牌英文媒体的关注和互联网传播只是加分因素,该片引发了人们对“一带一路”的联想才是关键。
英国版《丝绸之路》被一些人评价为客观公正,褒扬为主,但仍有很多标签化的痕迹。例如将中亚地区的生活困窘,简单归咎于前苏联政府的独断专行;以伊朗为背景,突出强调伊斯兰教对丝绸之路沿线的巨大影响力等。这些看似与中国并无直接关联的标签化内容,暗含了西方世界对“一带一路”影响力的担忧。
中国早就明确指出,“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倡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还设立丝路基金和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表诚意。发改委还会同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对“一带一路”英文译法进行规范,明确规定“倡议”一词译为单数的“initiative”,不使用“strategy”“project”“program”“agenda”等措辞。所有这些就是为了避免外界误读。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受众习惯于标签化认知,碎片化解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还勇于承担国际责任。中国去年提交的耗资41万亿元人民币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就是最好的佐证。可是,西方社会的一些人还是按照既有思维定式进行历史类比,根据固有的意识形态给中国贴标签。说到底,他们无法接受世界格局逐渐被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打破的现实。可以想见,很长一段时期,涉华的噪声也许会更强,一些个案恐怕也会被放大为中国的普遍现象。鉴于此,尤其需要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主动向外传递中国的声音。
当然,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通过更多的人员交流,彼此才能有更多认识、更深了解。试想700多年前,如果马可·波罗未在中国游历17年,不可能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丝绸之路”也不可能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广为流传,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也许会推迟好几百年。
当代中国,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需要更多的“马可·波罗”。既然“管中窥豹”无法避免,那么就必须让“管”更多,让“窥豹”的人尽可能看得更全、更完整。总有一天,足够多的点阵将还原一幅接近全貌的中国图景。(姜 平)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英国版《丝绸之路》


2017,那些人,那些事
莫斯科发生枪击事件
安哥拉首枚卫星由俄罗斯发射升空
以色列民众用乐高积木砌高塔 欲打破世界纪录
马耳他遭强风袭击 飞机都被吹跑
空降兵某旅组织千余新兵首次夜间跳伞
中国军队2017:打造实战化训练“升级版”
“雪龙”号搭载南极科考队抵达中山站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