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章开沅:“敢为人先”
真 知
章开沅治学圆融通达,既强调“独寻真知”,也提倡“参与史学”。据他讲,史学家的参与,主要是研究中的移情,“设身处地”地进入到研究对象的时代中去,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当然,史学家的参与,也包含为当今社会服务的一面。他一直都非常愿意贡献自己的智慧,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章开沅对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针砭,广为人知。其实,这是他“参与史学”的组成部分。到过武汉的人大概都知道,这座城市的精神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但是,鲜有人知,这一城市精神的确立,有章开沅的一份功劳。20世纪90年代,有人提出,辛亥革命的首义发生在武汉,那么,首义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很多人参与了这次讨论,章开沅提出,首义精神,乃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他的这一提法,被湖北当局采纳,其后,便有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这掷地有声的八个大字。
与“参与史学”一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章开沅在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在他所从事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章开沅的日本朋友田中正俊,在其所撰《战争·科学·人》一书的扉页上印了一首小诗(作者是一个无名的日本学生兵)——
“为什么日本人的死,只有日本人悲伤。为什么别国人的死,只有别国人悲伤。为什么人类不能共欢乐,共悲伤?”
章开沅对这首小诗特别钟爱,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引用,并在有关讲座中反复提及。
这首忧伤的小诗,表现了一个正在走向战场也是走向死亡的日本学生兵,对人类相残的厌恶和对人类能够同欢乐、共悲伤的向往。这正是章开沅所向往的,虽然,他对现实社会有很多不满,但却依然满怀希望,对于人类的未来,也同样乐观。
在主持编撰《辛亥革命史》期间,通过申报审批,章开沅在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成立了辛亥革命史研究室。1984年,扩建为历史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更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沿用至今。经过几十年精心打造,这个研究所已成为享誉学界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机构。
章开沅总结,培育、经营好一个研究所,必须有“一个头,一副肩,一双腿”。
有一个头,意味着有思想、有理念、有战略眼光。要不然,在学术的大棋局中,研究所处于什么位置,自己都闹不明白,就无法准确定位,更不要谈做大做强。
有一副肩,意味着有担当。一个研究机构,若不能在学术研究上有一些领导潮流的举措,是很难做好的。领导潮流,在很多时候意味着风险。没有一副铁肩,不能勇于担当,害怕冒风险,就不可能领导潮流。作为研究机构的领导者,有一副铁肩,还意味着要为同仁创造一个宽松的、能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环境。
有一双腿,意味着勤于走动。在章开沅看来,学术带头人的腿,应该走一线,走基层。走一线就是冲锋陷阵,自己带头干,发现材料,开拓领域,带着大家干。而他所说的腿勤,还有另一方面,即要勤于发现人才,求贤若渴。
当被问及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有没有什么危机时,章开沅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大的危机,是围着项目转。”他接着指出,这也是整个学术界的危机。
章开沅说,做学问的最佳精神状态,就两个字,一个是“虚”,一个是“静”。
虚即虚空,脑中没有丝毫杂念,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羁绊,没有项目,没有考核,甚至于没有自己以前的一切理论知识,将自己完全放空。静即宁静,不生活在热闹场中,才能宁静;心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才能宁静。
能虚能静,方能神游万古,心神专一,思虑清明。“虚”“静”的学者,在旁人看来,可能是“发疯了,痴呆了,入迷了”,但这确实是做学问的最佳状态。
“虚”“静”的学者,是纯真的学者。越“虚”越“静”,纯真度越高。章开沅说,一个学者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开创什么样的局面,跟他的纯真度大有关系。
章开沅,1926年出生于安徽芜湖,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在辛亥革命、中国资产阶级、中国教会大学、南京大屠杀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其深厚学养和人格魅力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是中国近代史学的领军人物。论著丰厚,主要包括《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等。曾先后四次请辞“资深教授”头衔,并终于在2014年4月完成夙愿,成为中国社科界辞去“资深教授”头衔第一人。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章开沅 辛亥革命史 国际教会大学史 社科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