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只恨手中剑不长 矢志强军当校长
战略导弹部队首任司令员向守志的故事
“变外行为内行”
向守志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领导干部应当“变外行为内行”的要求,虚心向专家和教员学习导弹高科技知识。每天早晨学校吹响上课的军号,他就站在家门口,微笑着迎接比自己年轻许多、军衔也低许多的教官,请他们来到二楼客厅,亲手沏一杯热茶捧送,再把导弹专业教材和保密笔记本摊到桌上,全神贯注聆听教官讲授导弹发动机、控制陀螺、惯性制导、飞行弹道等基础知识。当教官把深奥的理论讲得云山雾罩让人眼花缭乱时,向院长总是微笑着示意对方稍停一停,简要谈自己对传道释惑的看法,指出高明的授课者多用简明扼要化繁臃,靠深入浅出解谜团。
这实际上是以一个旁观者或新学员的身份,与教官共同切磋授课艺术。当有的教员对专业知识讲得过于大而化之甚至一掠而过时,向院长又会根据数天来听课的感受和积累,以自己掌握的浅显专业知识,平等地与教官研究讨论,建议把课讲得更精细更生动,更便于学员入脑入心。导弹基础理论课结束,发动机教官跟着来;控制系统的课讲完了,火力诸元接着上……通过请诸位教官单独辅导“开小灶”,向守志一步步跨进神秘深邃的导弹核武器知识王国,熟悉了导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程序,日积月累中实现着从野战军军长到尖端高技术军事院校校长的角色转换。
弹指间半个多世纪过去,熟知这段历史的同志,只要提及火箭军工程大学的早期创业历程,总会情不自禁把向守志当年刻苦学习钻研导弹专业技术的感人往事,作为一个领导者治校治教的重要参照。
向守志到校做的第二件事,是深入到各教研室蹲点,实地了解掌握教学一线的真实情况和存在问题。虽然他住的小将军楼与教研室办公楼仅隔一条马路,距离不过百米,但他坚持把背包扛到教研室集体宿舍,一定要与单身教员同吃同住同工作同生活同娱乐。有段时间,向守志痔疮严重发作,坐卧都很难受,经常是从座椅上起来便见渗出一片血水。同志们于心不忍,都劝院长别这样认真,他却始终不肯离开,唯一的“特殊”,就是让人找来一个充好气的救生圈垫在座椅上,靠救生圈悬空部分来减轻接触座椅的痛感。计划到教研室蹲点50多天,向守志一天不少,跟许多教员朝夕相处打成一片,结成心心相印的挚友,至今仍被健在的老教授传为佳话。
向守志倾力抓的第三件事,是下功夫解决专业教材匮乏和教学设施跟不上的问题。他让训练部长武庚梅、副部长黄迪菲组织曾在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跟苏军学过导弹技术的教员,凭着记忆整理笔记编写教材。每出手一节,他就带训练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先听试讲,即席讲评审定,确认基本成熟后再给学员授课。大家形象地称教员是“章节教学”“现炒现卖”。学校两年内编写出导弹专业和各类基础课教材近百种计3000多万字,收集导弹技术资料4万多册,满足了教学急需。
他大力倡导并带头发扬“抗大”因陋就简、勤俭办校的校风,与主抓教学的魏震副校长等精心规划,将原来的修械所、模型厂、炮库、马棚等整合为实习工厂,扩建汽修、冷工、热工、无线电等车间,增添各类机床、电焊机50多台。建起32个专业教室、实验室和校图书馆,后又建起近百米高、总面积达数万平方米、被称为当时中国军队之最的导弹实装操作大厅,学员能在里面起竖导弹,既利于保密,又方便教学。
构建培育高精尖导弹技术人才摇篮的梦想,在向守志这一代曾手握大刀长矛的老红军老八路的不懈奋斗中,一天天变成现实。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向守志 战略导弹部队首任司令员 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