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海洋科学系准大四学生】
长江口“荒野求生”:体验了晕船,尝到了“真正”的海鲜
夏君非是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院2013级学生,就读的是海洋科学系。
今年暑假,他从院里提供的各类暑期科研实践项目中,选择了在由浙江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共建的“长江口及邻海域海洋生物与生态野外实践基地” 进行 “海洋科学野外实践能力提高”的实践。
7月15日至24日,短短十天,夏君非和其他一百多名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一起,在长江口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惊险体验,也让他初次体验到了海洋科学野外考察的艰辛。
在夏君非看来,这个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海洋野外考察技能的项目,看起来颇像海洋版“荒野求生”。“前三个小时晕船,一直在吐,生不如死”,在回忆近24小时海上科考的经历时,他这样描述道。
考察船上的全景。
8月2日,夏君非对澎湃新闻说,他所在的海上科考航次是实践的所有航次中离岸最远的,海浪波动造成的船体晃动也更严重,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晕船了。
夏君非所在的水文组负责利用采水装置收集不同深度的海水,使用CTD(温盐深仪)获取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初步数据,提供给随船的化学组同学们分析。“我一直在通风的甲板上,只有一开始难受”,他向澎湃新闻介绍,相比他水文组,化学组就没有那么通风的环境了。
化学组的实验室在闷热的船舱里,实验还需要加热溶液和各种化学试剂,化学组的几位女生虽然一边做实验一边吐,可还是全程不眠不休地做实验,最终咬牙坚持了下来。
海里捞的梭子蟹。
适应了摇晃的科考船后,能吃进东西的夏君非终于尝到了海洋科考仅有的“福利”。在海上,水手们用网兜给同学们捞上来了许多梭子蟹,“我们在船上煮了就吃,味道超级鲜!”
7月19日凌晨2点20分,由于雷暴来袭,船长决定提前返航。尽管被密集的雨点打到皮肤发痛,夏君非依旧在甲板上守着仪器。5个小时后,科考船终于回到了岸边。回忆踏上陆地后的感觉,夏君非形容:“地在晃,回到宿舍睡觉,连床板都在晃。”
在沿海滩涂上进行的沿海岩相、泥相的考察实践时,夏君非收获了一身的泥巴和一些滩涂鱼、贝类和其他海洋蠕虫类的生物,带着在舟山的菜市场买回的小鲨鱼、魟鱼、鮟鱇鱼等鱼类,他们在实验室对这些海洋生物进行了解剖,“整个实验室里全是海货,气味太微妙了”。
暑假后,夏君非就要升上大四,对于这次特殊的实践经历,他表示自己了解了海洋科学野外考察各方面的工作内容,学会了仪器的使用与操作与生物样本的采集,对未来的发展有不小的帮助,“最重要的是,我确定了自己不是特别晕船,能继续深入学习海洋科学,算是迈过了这行的门槛。”
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