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为了中国的科技力量领跑世界

全国政协“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2016年08月19日 08:47 |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好的合作项目需要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为了18日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万宝年,放下手头繁重的科研工作,专门从合肥赶到北京。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英文简称是ITER,该计划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万宝年说,我国是2003年加入该计划,目前中方团队研发的部件100%实现国产化,质量100%满足要求,进度和稳定性在七方中位居前列。

话锋一转,万宝年的重点并非在这些成绩上。尽管我国在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上取得一定成绩,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在国际合作大科学计划方面还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在外交、法律、财务、人事等方面的政策不配套。”

这些话直接说到了程津培的心坎里,调研中他也一直在强调,积极稳健推进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和大科学计划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等相关部门共同议事机制。研究制定由我牵头和以我为主要成员国的国际大科学合作中长期规划,体现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前瞻性基础研究、战略型高技术研究。”

万宝年所介绍的国际热核实验堆项目,确实是一个由我方参与的进展顺利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也在国际上为“中国科技”赢得了声誉。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潘云鹤院士认为,要成功主导国际科技合作,关键是要能多提出一些好的合作项目。

“所谓好的项目,我认为应该属于我国发展的重要需求,具备在我国实施的优势或潜在优势,能实现合作各方共赢,具备科技探索的前沿性。”潘云鹤四句话描画出他心中的“好项目”。

跟潘云鹤一样,或许每个委员心中都有一个“好项目”的蓝图。也有委员认为中国主导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最好具有“中国特色”,比如中医药和高铁等领域的合作项目,既可以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又能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

“影响我国开展国际性科技合作的因素很多,缺乏能够组织和引领开展合作项目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科研平台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多年来一直为国家实验室建设鼓与呼,回顾“人类基因组计划”,著名的美国Whitehead研究所,英国Sanger中心等均发挥了引领性作用。他建议,要积极推进建设国家实验室这样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科研平台,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水平。

亟待高水平科研平台发挥作用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院士,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盟主席”。

尽管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已有人工胰岛素和青蒿素这样的瞩目成就,但饶子和仍深感我国在生命科学合作领域国际话语权不足,“希望可以通过中科院、工程院等‘国家智囊’进行咨询调研,顶层设计重点方向,专项支持我国科学家领导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主导形成国际学科联盟,集中力量办大事。”

平台重要性毋庸置疑,与此同时,委员们还建议,要合理规划大科学装置建设,形成大科学装置的集群效应。提供和分享大协作与共享的科学研究平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浪费。

编辑:薛鑫

01 02 03

关键词: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