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为了中国的科技力量领跑世界

全国政协“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2016年08月19日 08:47 |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期待建立更多的支持机制

如果说选项目是一个方向性、系统性、全局性问题。那么一个项目的顺利运行,则需要更多支持机制。

“‘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大科学计划的支持渠道还没有建立,国家要更加注重完善投入机制。建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相关的重点专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潘锋表示,一般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耗资巨大,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单独承受。建立能够满足以我为主国际合作大科学计划的支持渠道势在必行。

相比资金,眼前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着急的是技术引进的问题。

“某些战略性领域,由于各国政策的不同,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难以引进到国内。”潘建伟说起了自己研究团队的一件“小事”:原本团队曾试图采购德国一家公司的超导量子器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实现。最终只能与奥地利科学院达成协议,建立中欧量子信息联合研究中心,通过奥地利这一非北约国家,解决若干关键器件和技术引进到我国的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潘建伟建议国家能在国际合作的大科学计划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支持机制。“在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框架下,根据具体情况允许在海外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便于及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立专门的出国人员经费资助机制,必要时允许我方的仪器设备带到国外开展工作等。”

谈发展,离不开人才。国际科技合作需要的高端人才的培养,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院士九百多字的发言,谈了两个问题,其一就是大科学装置建设和科学队伍建设的脱节问题。

“大科学装置从立项到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数十年。在工程实施期间,经费和人员都围绕具体工程配置,而驱动其后的宏伟科学目标和未来使用大科学装置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往往被淡化。”武向平说,结果数十年后的大科学装置建设竣工了,却并没有培养出使用大科学装置立即开展科学研究的人才队伍。“大科学研究要切忌浮躁心理,不要一味追求设备最大,人才建设一定要与之同步。”

近年来,在科研领域,除了注重本国人才的培养,我国还不断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如何使他们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提出,要对现有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整合规范,制定全国性的、专门的海外人才引进法律法规,且不断优化外国专家的生活工作条件和环境。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院长马一德提出了知识产权流失严重、转化、运用能力低等问题,这也正是国际科技合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国际科技合作中,成果归属、转让、实施、收益都集中体现为知识产权问题,必须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马一德表示,知识产权保护要在国际科技合作和大科学计划启动时,同步规划,并且要增强知识产权证据积累意识,加大对产品、技术、标准等基础性专利的保护,预置前沿专利的布局。

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后劲,科技力量理应得到更大重视。委员们提出,要主导引领国际科技合作和大科学计划,既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上,也不能瞻前顾后裹足不前。《“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做出要“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重大决定是号角,也是目标,如何实现,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薛鑫

01 02 03

关键词: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