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12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第五十四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十二届全国政协第五十四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国际科技合作与大科学计划”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6年08月22日 15:5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建好国家研究基地 构建国际科技合作大平台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少,科学研究影响低,虽然与我国对科技基础研究投入少有关,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能够组织和引领开展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综合性和交叉性项目的平台。

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始于2000年,在我国科研若干优势领域,大大推动了我国国家实验室事业。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科技界、学术界与主管部门,对建国家实验室高度一致,但是建怎样的国家实验室,仍未形成一致看法,影响了国家实验室建设进程。二是不少地方对在本地建国家实验室积极性非常高,脱离实际提出了一些“高、大、全、多”的计划,偏离了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的导向。三是一些现有的国家科研机构,比如已经试点将近15年左右的国家实验室,在新一轮国家实验室建设过程当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作用也未得到很好发挥。对此,建议:

一、 充分调查研究,自上而下跟自下而上有效结合,在了解、分析各方面、各个领域意见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尽快科学地布局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我国有重大战略需求的国家实验室,要扎实、稳妥和积极地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

二、 实事求是,总结过去十几年来筹建国家实验室的成绩和经验。目前科技部进行了评估,对评估后符合要求的国家实验室,应该尽快核准,建设正式的国家实验室,实质性地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

三、 认清我国基本国情,应该尊重科研活动规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和特色,要避免盲目贪大求全,力戒不切实际的行政命令式做法,积极稳妥和富有成效地建设国家实验室。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引进、留住、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

整体看,我国在基础理论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多处于学习跟踪、并行阶段,重大科技项目的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世界级科技成果与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承担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不足。近年来,我国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数量快速增加,领域不断拓宽,但与需求相比还有差距。一是海外人才引进工作职能交叉分散在多个部门;二是海外人才引进法规政策建设相对滞后;三是重引进、轻服务,影响外籍人才在国内长远发展规划。对此,建议:

一、 统筹规划,引进大科学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布局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依托现有大科学工程(装置)组建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探索不同国家、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行的新模式,探索公开招聘世界一流科学家、国际顶尖工程技术人才的新机制;统筹项目、人才、基地建设,将国家研发基地建设和人才引进和培养结合起来。

二、 推动建立统一高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体制。整合理顺现有海外人才引进管理部门职责,推动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管理体制。也可先在国家层面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海外人才管理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统一协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各项工作。

三、 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法治化建设。整合规范现有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制定全国性海外人才引进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出台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放宽对高层次外国专家永久居留的限制,完善我国“绿卡”制度,积极探索制定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移民法律制度。

四、 注重人才引进后的服务工作,优化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同步解决安排其家属等问题并适当简化手续;组织编写《外国专家生活指南》外语版,举办外国专家语言培训班、生活文化学习班,真正做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主任顾行发:为国际科技组织“落户”中国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地球观测组织(GrouponEarthObservations,GEO)成立于2005年,中国是创始国之一。目前GEO已成为对地观测领域内规模最大、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政府间国际科技组织。通过这一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国际科技组织已成为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推动者、国际重大问题新规则的制定者,以及新型国际秩序的间接维护者。

当前我国已经主导和参与一些国际科技组织,但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比较弱,主要问题有:国际科技组织总部设在中国的数量比重低;缺少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机制体制;缺乏全球性战略人才和全球性大科学计划。对此,建议:

一、 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吸引国际科技组织总部落户我国,使我国在其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设立统一归口管理部门,制定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办法,为总部设在我国的国际学术组织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二、 完善配套的管理体制机制,培育国际科技组织后备人才。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处理与国际组织相关业务,加强对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支持力度,从政策、资金、人员等多方面加大投入,适当放宽对参加国际组织会议的限制。将国际科技组织任职人员纳入国家人才统一评价体系,建立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组织的激励机制。同时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与推出体系,积极向国际组织总部输送全球性战略人才。

三、 优化升级现有我国参与的国际科技组织。结合我国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在我国科技发展的优势领域,科学论证,整合遴选现有国际科技组织或筹建新的国际科技组织,积极承办国际科技组织总部,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本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向纵深发展。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科学 国际 计划 国家 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