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十二届十七次常委会议 全国政协十二届十七次常委会议
传承人的故事
“金州龙舞是老辈儿留下来的,传到今天不容易,我们不能把这个手艺给弄丢了。”今年60岁的大连市金州新区友谊街道园艺村村委会主任李成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州龙舞的第七代传承人。
李成家的父亲就是金州龙舞的一员。自幼耳濡目染,李成家渐渐心醉于龙舞艺术,20岁开始舞龙,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让金州龙舞的‘火种’越舞越旺,不断发扬光大。”
“龙舞能够在金州古城生根发芽,发展成一门艺术形式,要从130多年前说起。”李成家如数家珍———清末光绪七年,即1881年,清朝毅军提督刘盛休率军驻防金州,每年正月十五,军营里都要迎龙,舞龙,而百姓都是只闻其声,不见真龙。几年后铭字军进驻,老百姓才可以进营地一起观看舞龙,军民同乐,但也是只能看不能耍。在大本营耍罢,还要到城南的苏家屯、刘家屯等地的营房去演出。每当这时,小青年们便一路尾随,只为有机会能摸摸龙皮、擎擎龙把……
龙舞一直是金州百姓正月里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大餐。改革开放后,金州人都盼望着龙舞能重新复活。那时,李成家是金州区园艺村的赤脚医生,在村支书的支持下,他找到了几位尚健在的会扎龙的师傅,关起门来扎龙,一点一点做起,才使金州龙舞重获新生。金州龙舞有过兴盛,也历经坎坷,但龙舞的“火种”一直没有灭。2008年6月,金州龙舞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李成家至今难忘,1988年他作为舞龙手随龙舞队进京演出,怀仁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大剧院、北京展览馆、人民剧场连演12场,观众达到3万人次。在北京大学演出时,灯一黑下来,舞台上只有两条龙在翩翩舞动,台下的大学生们直呼“太漂亮了!”演出一结束,许多大学生跑到后台,要看看活灵活现的龙是怎么舞起来的。“那场景我记一辈子,那种快乐真的无可替代。”
“金州龙舞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缺乏资金,扎龙、人员培训、外出演出等,各个地方都需要钱。”李成家表示,现在舞龙队虽然由村委会组织,但人员分散在大连的各个单位,有开出租车的,有干个体的,有在合资企业工作的,一旦有演出就得提前两三天通知,甚至要亲自打电话给舞龙手们请假,才能将人都集中起来。“我们也想组成一个固定的队伍,天天排练,可没有钱,一时做不到。”
2007年,当时金州区第二幼儿园园长徐凌霞找到他,想要拜师学习龙舞技艺,再传授给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李成家听后大喜过望,亲自来到幼儿园,扎了两条小龙,教孩子们先学步法,再学舞龙。不久,龙舞又走进了金州区第一幼儿园,小朋友们学得认真,舞得也带劲,还编了一首童谣:“爷爷的爷爷耍金龙,一腔热血映天红。爸爸的爸爸耍金龙,一路欢歌进北京。哥哥和姐姐耍金龙,一颗明珠耀京城。龙子龙孙代代传,少年壮志造英雄。”
如今,龙舞艺术又普及到金州新区的三所小学,从四五年级的孩子教起,渐渐形成一个梯队。“龙舞的发展蕴含了几代老
艺人的聪明才智。”看到一条条
“小龙”在校园飞舞,李成家知道,金州龙舞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将代代传承。(杨鹏 吕东浩)
编辑:薛鑫
关键词:传承人 公孙馨 李成家 鬃人白 安徽黄山朱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