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魏文斌:业精于“专”

2016年10月13日 11:13 | 作者:李琭璐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专情之专

“专”,是专情之“专”。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小时候生活贫困,大学期间曾得到朋友的资助,并依靠奖学金完成学业。当我看到来自农村、来自贫困地区的患者,带着借来的钱,千里迢迢找到同仁医院、找到我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魏文斌说。

眼科会诊中心护士长袁晓凤,一直在魏文斌身边工作,见证了他从普通医生到专家的成长经历——

“他中午从来不吃饭,都是到下午两点才吃,我们给他放盒酸奶,或者放块巧克力。他说吃完饭就困了,给病人看病提不起精神。很多病人都把魏主任这当成最后一站。时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攥着魏文斌的名字慕名就医。然而自从有了加号,分诊台上除了高高摞起的病历本,还时常冒出复诊病人送来的小米、土豆等各地土特产。”

学生刘月明跟随魏文斌进行脉络膜黑色素瘤相关的研究,这类病人病情在眼科来说比较特殊,魏文斌嘱咐学生要把电话留给他们,有问题病人才能第一时间联系到你——

“一些偏远地区的患者时间观念与我们不同,他们认为天亮了就是一天的开始,所以会早晨5时就给我打电话询问病情,我有些情绪。魏主任说,他们有问题不找你怎么办,千里迢迢每个问题都要来一次北京吗?做医生时间越长,这种事就会越多,要不把我手机放你那一天你看看。不要有怨气,他们才是你真正的老师。”

学生邵蕾记得,作家宗璞找魏老师看病,门诊或手术室,他总是有意无意地告诉学生们要用尊称和敬语。有坐着轮椅找他看病的患者,他很自然地帮助患者家属抬病人,帮忙把轮椅的脚踏板放好。每位坐在裂隙灯显微镜前接受眼部检查的患者,他都是先调整好仪器的高度让患者坐舒服再检查。“魏老师对人和善,几乎不批评学生,只有学生在门诊对病人态度不好时会批评。”

2007年,刘月明做总住院医生,还同时做着课题,一周下来积攒了不少问题,但在医院没见到老师。“我等不及了,问题写了一整页,打电话问他。他耐心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之后我把这当成常规,每周打电话请教一次。”

有一天,刘月明正在上班,岳母打来电话说岳父出车祸去世了。由于妻子在国外,从此以后,他每天下班都会直奔天津去陪伴痛苦中的岳母。但更不幸的是,一周后身在天津的刘月明又接到了家人电话,父亲因心梗去世了,他又连夜赶回北京。

“下班是两位母亲的眼泪,上班是没完没了的急诊手术,一日我下夜班正在郊区的老家陪母亲,院门一响,来客人了,真没想到竟然是吃力架着双拐的魏老师,师娘在一旁陪伴。老师说,我来看看你和你妈妈。”

原来,魏文斌在去四川出差途中股骨骨折,刘月明第一次给他打电话请教问题时,是他刚“全麻”手术清醒后不久。在人生最低最低的境地,刘月明坦言,支撑自己的,一直是魏老师。

社会中,魏文斌身兼数职,忙得“昏天暗地”,但内心仍会闲拥一杯流光,哪怕只有半小时。

办公桌上摊开的,是一本2016年红楼梦日历,时间停留在5月4日,贵州。

桌边文件的最上面,是一位小朋友寄来的贺卡:祝魏伯伯新春快乐!

手机相册里有他的摄影作品:一个白色水杯、一片涟漪散开的水域、一棵果实青涩的橘子树、一朵凝然不动的云、一角被花叶点缀的天空、一辆停靠的自行车……都很安静。

不曾在年轻时发力狂奔,不会懂得那份安静意味着什么。

采访结束了。望着魏文斌疾步离开的背影,我立于茫茫人海中,端详着这个世界的美。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魏文斌 业精于专 眼科 专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