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川普通工人修家谱梳理祖先迁徙史 14年拍万张照片

2016年11月01日 13:19 | 来源:成都商报
分享到: 

嘱托

延续祖孙三代的修家谱之愿

故事的开始,要从一段家史说起。小时候,谢学成常听爷爷背诵谢家的字辈,他不懂,就当儿歌一样学着唱。爷爷跟他讲了很多祖辈的故事,一直讲到“湖广填四川”大迁徙,他听得着迷。谢学成说,爷爷不识字,但对家谱很在乎:“作为谢家后人,永远别忘了自己从哪里来”。

修家谱的大事一度落到父亲头上,但1997年父亲早逝。于是,历经三代人,修家谱这事传到了谢学成手里。

10多年后,谢学成回望发现,除了爷爷和父亲的嘱托,其实自己也想解开一些家族之谜。谢学成有个亲弟弟不姓谢而姓梁,不仅他家如此,这一支谢氏家族都如此——如果一家生两子,老大姓谢,老二必姓梁,如果单传,就会一辈姓谢一辈姓梁。“老人们也说不清楚为什么?”

谢学成后来在族谱里找到了答案:这个传统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当时的谢姓先祖因入赘梁家,后裔就跟着姓了梁。到了清乾隆年间,梁姓先祖又还宗姓谢。因之前部分谢姓族人已迁徙到川渝,并不知情,就一直沿用梁姓。直到清咸丰年间,湖南族人修谱并把新谱送到川渝,川渝的族人才知还宗姓谢一事,但为了“不忘入赘梁家”的历史,所以就有了谢梁两姓一家的传统。这段家史,是2010年谢学成回湖南祖籍翻看《湖南白石谢氏族谱》找到的。

修谱

辗转多省 抄录了上千块古墓碑

谢学成走过很多地方。上世纪90年代初,他停薪留职去沿海打工,拼了8年,收入可观。后因家庭原因,他回到巴中原单位。修家谱的愿望有了付诸实践的基础。2002年,他出发了,开始收集古家谱,抄写古墓祠堂的碑文等。他没想到,从巴中开始,自己一路越走越远,辗转多省,走完了几百年来先祖的迁徙足迹。

要寻根,家谱是最重要的物证,但家谱不好找,只能靠长辈的只言片语去捋线索。为考证这些线索,古墓碑是最好的证据,但很多墓碑已残破不全。于是,他便往深山里寻,“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古墓,往往保存完好。”很多时候,寻找古墓如同探险。这些年,他抄录上千块碑文。

这些年来,谢学成不记得到底吃了多少苦,倒是妻子何蓉对一些经历印象深刻。2011年秋,谢学成和妻子赶到苍溪一个叫柳溪沟的村子,村子深藏大山中,雨后道路泥泞,“一进一出花了五六个小时。”要找的人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热情接待了他们,但不愿将那本老谱交给他们。何蓉软磨硬泡讲他们的不容易。最后,老人提出两个条件,一是打个借条,限期归还;二是扫描后不仅返还老谱,还要赠送一本扫描版本的新谱。谢学成如获至宝,一一答应。

编辑:梁霄

关键词:家谱 祖籍地 宗亲 巴中市 乾隆 血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