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川普通工人修家谱梳理祖先迁徙史 14年拍万张照片

2016年11月01日 13:19 | 来源:成都商报
分享到: 

解密

先祖们的迁徙史 也是时代变迁印证

据史料考证,“湖广填四川”以官方组织为主,民间自发为辅。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客家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介绍,清代“湖广填四川”,主要是结伴而行,多为有血缘关系的同宗,以及同一地域的同乡,还有往来贸易、在川耕种的人员。

具体就谢姓家族而言,谢学成通过资料了解到,谢姓先祖的迁徙时间,从清康熙年间开始,一直持续到100年后的嘉庆年间。在寻根过程中,谢学成的脑子里总是浮现一个画面:先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跟随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一路向西,进入巴蜀,然后在长江、嘉陵江、渠江、涪江两岸,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史实的图像化,令人动容,也让谢学成有了新的动力:“翻山,渡水,先祖何其不易……一部先祖们的迁徙史,既是个体命运的转变,也是时代变迁的重要印证。”

2009年,谢学成联系上重庆奉节的谢国俊。谢国俊也修谱多年,但已80余岁,其子谢超正在接棒父亲修谱。谢学成很快和谢超成为朋友,分享研究成果。2009年,谢超在辗转湖南多次后,终于找到谢氏入川始祖的原籍所在,那就是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枫坪镇白石村。得知消息那一刻,他的眼泪夺眶而出……

还乡

五回湖南故土 “每一次去,都心绪难平”

2010年冬至,谢学成第一次回到白石村,受到湖南宗亲的热烈欢迎。这是他寻根八年后,第一次踏上祖籍故土,比他先到的还有重庆奉节,四川三台、射洪一带的谢家宗亲。当时,83岁的谢国俊也一同前往,在谢家祖坟前,老人长跪不起,热泪长流。

在宾馆里,谢学成第一件事就是核对“字辈”,他发现,川、湘、渝三地字辈完全吻合。第二件事就是查阅湖南仅存的一套老谱(乾隆二十九年一修,咸丰元年二修),老谱上赫然记载着他入川先辈的名字及生庚。迁徙脉络也就此清晰:谢学成的入川先辈系康熙五十四年离湘入川。

在湖南,谢学成还去了祖籍地始祖的墓地祭拜,参观了入川先辈曾在湘居住的土屋。谢学成说,当他走进祖屋时,感觉到异常的亲切,“仿佛是一场梦,一场梦做了三百年”。从2010年开始,谢学成差不多每年都会去一次湖南,至今已五次前往了。“每一次去,都心绪难平。”

14年来,谢学成穷搜了巴蜀各地家谱、坟茔碑记、家庙宗祠碑刻,查阅清、民国时期的县志乡志,《明史》《清史》以及民间史料(如清彭遵泗著的《蜀碧》),互相印证,一直在探索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奋斗史。

谢学成觉得自己还没老。最近,他正忙着在校对“巴蜀谢梁氏大宗谱”的最后一稿,按计划将在11月份付印出版。这部超过100万字共六册的家谱,是他这些年心血的凝结。谢学成说,这只是第一部,以后还要编撰第二部……他还想编一本谢氏名人及迁徙历史有关的书。

编辑:梁霄

关键词:家谱 祖籍地 宗亲 巴中市 乾隆 血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