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双11”八年巨变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
▲ 2014年双11阿里办公区的夜景。
然而,当这一天第一次成为消费节日的时候,事情还远没有这么热闹。经历了第一次淘宝双11筹备活动的胡瑜玲说,当时只是想要为还没有什么名气的淘宝商城搞个促销活动。“只是单纯地觉得,最近的销售不够high啊,所以我们几个部门凑在一起开会,讨论怎么high。”她说。
2009年夏天,在当时还是淘宝网CFO的张勇的办公室里,大家在白板上列数了几个促销方案。胡瑜玲回忆说,大家天马行空地出主意,有人说要是都能打5折我会挺high的,另一个人跟着说要能包邮我也会挺high的,而当时办公室里的几个人恰好都是单身,大家一致同意,要是能在11月11日光棍节这天搞“全场5折、全国包邮”,大家都会“挺high的”。
一个影响了日后无数商业生命的关键事件,就在七嘴八舌嘻嘻哈哈的氛围里定了下来。张勇听到这个方案很爽快地批准了,他说自己之所以这么痛快,是因为这个11月11日的节日,和自己1月11日的生日长得很像,甚至“比我那个还多个1”,“看着挺顺眼”。
就这样,一个“看着顺眼”的消费节日慌张地进入筹备阶段。那时候,并没有很多人重视这个只属于小范围的促销活动,换在今天的视角下,第一年双11活动拮据得有点寒酸。那一年的广告预算统共只有人民币1万元,还要负担两条广告宣传片。可就算免费替品牌打广告,当时负责宣传的胡瑜玲说,一多半品牌商在听说这个计划后还是直截了当地拒绝了。他们不愿意参加这个看上去赔本而且似乎也赚不到多少吆喝的促销活动。直到距离11月11日零点还有两小时的节骨眼上,还有商家打电话给当时负责家纺业务的工作人员朱德云,临时要求退出第一年的双11活动,理由非常简单,“你们这活动太low了”。
最后,只有27个品牌参与了第一年的双11活动。2009年11月10日晚上,还在西湖国际办公的阿里巴巴只有十几个人留下来为这场活动加班。
编辑:梁霄
关键词:消费 张勇 购物 疯狂 阿里巴巴 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