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记者调查:霾从何处来?治霾路上的艰难如何突围?

2016年11月16日 10:28 | 来源: 央视
分享到: 

建污染源清单 用数据给治霾加力

生活里,我们都知道,有病不能乱投医,得找准“病根”进行靶向治疗。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在重污染天气频发的今天,也同样适用吗?怎么做到“精准溯源”呢?这四个字落实到现实,却没那么容易。谁都向往蓝天,但是这天天天蓝是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的。因此,我们需要精准溯源的技术,用这样的技术找到经济发展和蓝天之间的“优化点”。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胡非:你准确的找到了来源,就是阻断那个来源,就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就比大面积的不管不分青红皂白全部都控制,那当然更好,减排那是最根本的,那样你就伤了经济,可能就这个影响了这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找到污染来源,就可以避免一座城市或一片区域在发生重污染天气时,或者集中控制减排时段一刀切的实施全部减产、停产措施。因此,溯源技术提供数据,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事前规划。

点击进入下一页

溯源技术在整个计算过程中,因需要区域污染源清单作为基础,所以目前很多科研机构拿不出更好的数据模型来推算污染来源,我国污染源清单在2007年做过一次普查,污染企业的排放量已经远远超过统计数据。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即将启动。如果有了完善的基础数据便可溯源。中国环科院大气专家柴发合认为最主要是尽快建立准确的清单数据,正像人口普查一样,污染源排放清单应放入当前治霾的首要任务中。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柴发合:按理来说,应该由国家来组织搞我们统一的这个排放源清单,但是现在呢我们推崇的是由下而上,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从底层,比如说从一个村一个镇,一个企业,把污染的排放情况全部调查清楚。这个数据更能反映我们污染源实际情况。(央视记者 童盈)

编辑:梁霄

< 0 1 0 2 0 3 0 4 0 5

更多 时事新闻

更多 阅读推荐

更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