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陈丽华:“浓缩”老北京记忆
匠 心
“现在,政府倡导发扬‘工匠精神’,我认为,这真正是看得远,看到了问题的根本。中国的民族产业、民族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要有自己的技术和人才,要有自己的‘工匠’。”陈丽华说,“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要认真、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毛主席讲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这句话对我们这代人影响很大,我就是最大受益者;同时还要‘踏实’,沉下心去做事,切忌浮躁。”
陈丽华表示,没有什么艺术品本身是不朽的,紫檀虽贵为“木中之王”,也难保千年不朽。但只要我们尽全力,做出好东西,能让观赏之人珍视中华文化,并愿意付诸传承保护的行动,我们的文化之门就会永远不倒,我们的文化传承就会绵延不绝。
陈丽华,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以制作精美的紫檀艺术品而闻名的艺术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檀雕技艺”传承人,她在自己亲力亲为的同时,也培育了众多雕刻人才。
“艺术品是不饶人的,哪里多一点就不好看,哪里少一点也不好看。可以说,我们员工的技术都是大师级的,在我这里一干就是几十年。厂子原来有一位李师傅,现在已经90多岁了,他是故宫工艺老前辈的高徒,我们就按李师傅所述,故宫里怎么做的,我们就怎么做。”
中国紫檀博物馆的制作工艺,一直是按照故宫的工艺程序进行的。宫廷工艺的每一个细节,陈丽华都了如指掌,并深铭于心。“手工制作不像机器做得那么平,那么圆滑,但就是有味道。手工制作一定要做到位,如果手工做不到位,还不如机器的活好看。所以,许多人在参观中国紫檀博物馆时都会赞叹,一看这里的展品就是手工制作的,非常震撼。”
按照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仿制各种宫廷器具,制作出艺术品,到目前为止,还无人能与陈丽华媲美。这位国家级“檀雕技艺”非遗传承人,把仿古器具做得风生水起。
1999年9月19日,陈丽华投巨资建成中国紫檀博物馆,占地25000平方米,展示宫廷艺术作品千余件。作为全世界第一个集收藏、研究、陈列、展示紫檀艺术于一体的博物馆,它填补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一项空白,也是北京市一处重要的文化景观。
“故宫是收藏中国明清家具最多的一座博物馆,有6200件,分散在30多座库房,人们无法一次看全。陈丽华馆长则通过中国紫檀博物馆弘扬了紫檀文化,经过复制与展示,文物活了起来,并且活在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单霁翔说。
未 来
对于这十六座“老城门”的未来,陈丽华心中有着自己的想法——
“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并且提出副中心建设要‘体现中华元素,文化基因’。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把这十六座城门模型献给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一份礼物,让来通州的人既能看到我们国家最新的发展建设成果,也能通过这十六座用紫檀和阴沉木雕制的老北京城门,感受到中国古建筑文化、中国紫檀文化的魅力。”
陈丽华介绍,规划中的老北京文化园以“紫檀及阴沉木制内九外七老北京城门”展示为核心,再现古都城门十六景。文化园的中心区域是以北京特色为主题内容的演艺文化区,周围配有老北京非遗文化区、老北京特色商业文化区、传统及现代的博物馆文化区,有可能还包括培育传统工艺人才的众创文化区,最终形成一个内容功能循环的文化创意综合体。
陈丽华表示,可能还会有一些北京老字号落户文化园,总之,就是把各式各样的老北京文化“浓缩”起来,集中在文化园里展示,呼应国家“特色小镇”的发展战略,将其建成“北京传统文化互动体验乐园”。
如今,十六座古城门楼模型还静静停驻在巨大的厂房之中,时刻准备着迎接海内外友人的观赏,向世人展示北京文化艺术昔日的辉煌与灿烂的未来。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陈丽华 老北京城门楼 老北京记忆 古代建筑 檀雕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