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吉林大学志愿者帮助临终病患1900余人平静离世

2016年11月25日 11:24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这三名学生都是吉大晚晴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这桩事儿还要从13年前说起。

“1993年,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现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青年志愿者组织‘白求恩志愿者协会’。”吉大团委书记代磊回顾,2003年,非典来袭,志愿者们加入到一线医护人员队伍中。有一次,他们偶然走进肿瘤科病房,见到了许多癌症晚期病人,插着输液管无助地躺在床上,家人也无法总是陪伴左右,许多病人只能默默地望着窗外流泪。志愿者们回来便讨论,能做些什么,让他们走得平静而有尊严。随后,吉林大学白求恩志愿者协会成立了临终关怀小组。起初,只有几个人。

2008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宁养院成立,临终关怀小组成了宁养院的第一批志愿者。2010年5月4日,脱胎于临终关怀小组的吉林大学白求恩晚晴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成员扩大到近70人。

“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技术含量较大,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进行专业训练。大学生适应能力强,学得很快。”吉大社会学系副教授芦恒说,晚晴协会聘请心理咨询师及学校相关学科老师进行指导,半个月开一次会,志愿者有什么问题集中解决。平日里,还有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和心理疏导。

“服务对象是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服务方式分个体服务与集体服务。个体服务以看护陪伴、交流疏导为主,集体服务主要包括组织讲座、座谈会等活动。”晚晴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志愿者要经过报名、筛选、面试、培训一系列环节后才能上岗。”吉大一院宁养院护士薛志坤说,志愿者与病患及家属沟通要站在对方角度上想问题,诸如你要坚强、你要勇敢、节哀顺变这些话,很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2008年宁养院刚成立时,给患者和家属介绍义工服务,许多人不理解、不接受。宁养院经常举办临终关怀讲座,总有不少人忌讳回避。”薛志坤说,现在有所好转,义工也越来越多。

生命终点,折射世态人心,见证人情冷暖。“有患者家属就表示,‘小姑娘与老人聊得这么好,万一把存折密码都告诉她咋整?’”芦恒说,临终关怀对象本身就包括病人和家属两部分,但一定首先要取得家属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好在,晚晴志愿者选择坚持。“患者拉着我的手,不愿意让我走,我又陪他多聊了一个小时。”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让李玥蓉感到“有动力、有意义”。

迄今,晚晴志愿者已走访了长春市17个社区,在5家医院提供了服务,并开展了近30场生命教育讲座。同时,还深入大中专学校组织了百余场生命教育课堂。

“喜欢跟他们聊天,感觉生活有希望!”51岁的刘玉凤10年前得知患上乳腺癌时,整个人都崩溃了。这些年,几届晚晴大学生志愿者接力陪伴她温暖她。今年8月18日,是刘玉凤生日,也是她10年前手术的日子,晚晴志愿者张罗着为她过了一个温馨的生日。烛光中的她流泪感慨:赚到了,当年医生都说我活不了多久,这辈子头一次过这么隆重的生日!

“从没有人这么在乎过我的感受和经历”

“砰”的一声摔上房门,齐大爷板着脸扭身进了里屋,向身后扔出一句:“小孩子嘛!”不满的嘟囔,迎面砸向了微笑得已经有些尴尬的舒艳(化名)和孙旭东。

编辑:梁霄

关键词:志愿者 临终 关怀 服务 生命 放大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