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吉林大学志愿者帮助临终病患1900余人平静离世

2016年11月25日 11:24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我们聊天,讲笑话,有时候还打扑克、斗地主,想各种办法让患者开心。‘医’是一门科学,‘疗’可是一种艺术。”孙晓放对临终关怀有着自己的理解,人病得那么重,一定不能只靠打针吃药,还有更多的心灵需求。

“当我们有一天也需要面对,会更加理性”

完成第一次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后,大学生回校后基本上都会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聊聊天,关心问候一下,这是薛志坤在近10年宁养工作中的交流所得。

“我们的父辈大都比较开明,知道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去的不是传染病病房后,基本不反对,看到我们的改变更加支持了。”李玥蓉说。

90后女生鄂虹延是吉大哲学系大三学生,以前最受不了82岁的姥姥唠叨,做了晚晴志愿者后,“现在可喜欢和姥姥聊天了,听姥姥讲她年轻时候的事儿,讲我小时候的事儿,有说不完的话。”

通过学生在临终关怀中的表现,晚晴志愿者协会指导老师、吉大商学院教授张金山对90后的看法大为改观:“以前感觉他们像襁褓中的孩子,但现在看来,可以独当一面。他们严谨、创新,有使命感、责任感。”

“我开始做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时,有一位老师是不赞成的,说你一个女孩子,生啊死啊的,心理冲击太大。事实上并没有,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人的生命中有比财富地位更重要的东西,有改变也有触动,更加热爱生活了。”舒艳说,这段经历也对她考社会系研究生面试起了大作用。

“临终关怀会让人思索一些本真的东西。参加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是最生动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课程。”孙旭东说,“前一天去看齐大爷,他只是有些低烧,还说了会儿话,第二天人就没了。一个跟我们聊了一年多的人,说没就没了!”

10月22日,长春迎来第一场雪。披着雪花,孙旭东欣慰地从吉大一院宁养院返校。“上午参加新一届义工培训,是四年来人最多的一次,几百人挤满了教室。”

更让孙旭东欣慰的是,“平日里,常会有学弟学妹问我临终关怀应该怎么做,我总是回答他们:用真心相待,自然有回馈。还有的同学虽然不是注册义工,但只要有时间,会主动要求跟着去做些事情,他们都感觉这是好事。”

作为临终关怀志愿者,可以近距离接触即将走到生命终点的人群,用眼睛观察、用心去体会,给了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以同龄人没有过的阅历和磨练。“做过一段时间临终关怀志愿者后,他们变得成熟许多。”芦恒表示。

2015年的一天,芦恒带学生去做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正好赶上一个大学生因癌症去世,遗体停放在那儿,用白布盖着,家长跪地痛哭。

“学生哪见过这个场面,难受了好几天。我问他们怕吗?他们说怕,感觉生命太脆弱。这样一件事,如果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它,可以将触动变为正向引导教育,变为生命与死亡教育。”芦恒说。

“人性远比你表面上看到的复杂。”芦恒分析,临终者的心态,有些是真乐观,看开了;有的是假乐观,其实内心很脆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他反而会在最亲的人面前表现出最坏的一面。有时,他们还容易走两个极端。有的老人,好不容易逮到个说话的,全是说教,志愿者根本插不进嘴,无法对话;有的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不搭理人。

编辑:梁霄

关键词:志愿者 临终 关怀 服务 生命 放大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