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吉林大学志愿者帮助临终病患1900余人平静离世

2016年11月25日 11:24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舒艳是吉大哲学社会学院研究生,孙旭东是吉大药学院2013级本科生。齐大爷是两人的第一个服务对象,两人愣是没想到,之前的培训和一遍遍打过的腹稿全无用武之地,上来就吃了个闭门羹。

“去家里进行服务的,对象都是由医院指定的晚期贫困癌症患者。两人一组,万一有突发情况更好应对,而且女孩子一个人也不安全。”舒艳说。

碰了钉子,两人没气馁。“我们就和齐大娘聊天,知道了齐大爷年轻时干过基建,喜欢听老歌。第二次去,我们就提前下载好这些歌曲。”舒艳说。

听到熟悉的旋律,齐大爷终于从房间走了出来。

“我们没指望马上就和齐大爷熟悉,但坚持每周去,帮助取药送药、家居清洁、代买生活用品,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儿,有机会就聊聊他感兴趣的话题。”舒艳回忆,“一段时间过去,齐大爷有变化了,眉头不再紧锁,身体状况好点时会和我们一起唱歌、聊天,天气好时还会主动要求去户外活动活动。当他讲起在工地搞基建的往事时,眼睛发亮。”

孙旭东说,再后来,齐大爷总会打来电话,说“时间长了不见你们就想啊”,说给我们留了很多好吃的。“舒艳是孤儿,我家在浙江,过节时齐大爷总不忘叫上我俩。”

今年齐大爷知道舒艳快结婚了,老人家特别高兴,一遍遍念叨:婚礼一定得告诉我啊。舒艳说,遗憾的是,婚礼前老人家过世了……

“全国优秀宁养义工”称号获得者、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级学生李培轩的第一步也“很尴尬”。

2011年春天,经过几次培训后,李培轩第一次接触病患,“那天宁养院上门为患者做镇痛治疗,病患是肝癌晚期的张爷爷,医生治疗完毕后介绍我跟他认识。”

看着张爷爷清瘦忧郁的脸庞,李培轩很想好好安慰老人,但力不从心,“有些手足无措,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很尴尬!”两周后,老人过世了,李培轩感到震惊和懊恼:生命如此无常,为老人做得太少了!

李培轩开始翻看相关书籍,琢磨沟通技巧。后来,与病患沟通日渐顺畅,但“天花板”似乎难以逾越:难受时,他们一般只想好好休息,没法交流。而且,几乎没有太深层次的交流,义工实际上还是站在病患生活之外。

以诚补拙,以情换心。在规定的服务项目外,李培轩做了个小创新——为服务对象做杂志式的电子“旅行笔记”,记录他们生活当中温馨、有趣、有意义、很感动的事和瞬间,“收集的过程像是在拼图,制作一份‘旅行笔记’要耗时一个月。”

“从没有人这么在乎过我的感受和经历!”精美的“旅行笔记”让陈女士既惊讶又欣喜。那年,她刚40出头,病前和丈夫一起在城里卖菜。

慢慢地,陈女士把李培轩当成了亲人。她是癌症晚期,卧床难行,自知时日不多,便把最后的心愿告诉了李培轩:13岁的女儿过几天会参加一个表演,她想看看女儿在舞台上跳舞。商议沟通后,李培轩和医护人员拿着急救箱,护送她观看了表演。陈女士开心得又哭又笑:死而无憾啦!

坚持就是力量。多年来,志愿者们用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写就了长长的爱:陪同临终病人进行检查,一起散步、聊天;冒着寒风为病患刘爷爷送去新衣,庆祝他和刘奶奶结婚50周年;临近春节,为病患王奶奶擦玻璃扫房梁,把小屋子收拾得亮亮堂堂;在吉大一院小礼堂,为不能回家过节的临终病人及家属举办“中秋情·志愿爱”小型晚会,为他们表演节目……

“宁养院刚成立时,我们七八个人要面对一百多名患者,大学生志愿者弥补了人力不足。”薛志坤说,有的癌症晚期患者痛得在床上打滚,止痛药按期送达对患者来说太重要了,志愿者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有一次,我们和志愿者到一个癌症晚期女患者家,患者和丈夫离婚了,孩子又小,没人照顾她,吃了一个多星期的酱油拌饭,屋里一片凌乱。大家帮她收拾屋子,尽心照顾。”后来,患者的前夫被感动了:一群陌生的孩子都做到这样,自己怎么能袖手旁观?于是他回来照顾前妻直到其去世。

编辑:梁霄

关键词:志愿者 临终 关怀 服务 生命 放大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