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马拉松"生死状"非完全有效 运动素养普及待加强
参赛门槛不高
前些年,马拉松刚起步的时候,报名费最常见的区间在30元至60元之间。不少偏远的城市甚至是免费报名。2013年举办的深圳马拉松以全程200元、半程150元成为最贵的城市马拉松。北京马拉松则从两年前的120元上涨至今年的全程200元。
“很多跑友觉得报名费涨了是因为主办方要盈利,这是个误解。”常州国际马拉松赛事经理黄璐洁介绍,除了部分政府主导的马拉松赛事能得到专项拨款外,国内马拉松赛事主要靠赞助商的赞助。报名费仅仅是赛事收入的一小部分,包括大家热议的赛事转播权,其实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展示赞助商的品牌,报名费主要起到一个筛选的门槛作用。
报名费并没有阻挡跑者的热情。虽然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多了,但越来越多的跑友发现,参加比赛的机会却变小了。“现在要参加比赛还得摇号,以前根本不用。”多次参加北京马拉松的李女士告诉记者。重庆、厦门、杭州等国内马拉松赛事从2015年开始“摇号”。2016年广州马拉松虽增加一万人名额,但连迷你马拉松的中签率都只有29%。上海马拉松2015年官方公布的中签率全程马拉松为27.9%,半程马拉松为16.0%。
抽签是解决报名人数过多的一种方式,有的马拉松赛事也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报满名额截止。还有如上海马拉松设有精英通道,之前的赛事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可以使用直通名额参加,但并不是每个赛事都会有精英通道。
“等中签就像等大学录取通知书一样,谁中签了就在朋友圈里奔走相告。”湖北省检察院检察官袁明参加的8个马拉松比赛中,就有6个需要抽签。“省会城市举办的马拉松一般都要抽签,报名参加的人数太多了。”袁明说。
报名众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参加门槛并不高。虽然无论是全马还是半马都要求参赛选手经过系统的训练,甚至有一定的赛事经验积累,但是,目前对参加者的要求还是主要体现在年龄和健康状况上,比如有的半马赛事要求参加者年龄在18岁以上。各个赛事的标准也不同,大多不会强制要求提供体检报告。
猝死事件时有发生
相比之下,国外部分马拉松赛事的报名门槛很高,如波士顿马拉松就以严格的波士顿资格(Boston Qualifier,简称BQ)著称。不少跑者的终生目标就是达标神圣的BQ。比如,2016年18岁至34岁参赛男选手的起步成绩是3小时5分钟,并且只认可波士顿马拉松认证的其他马拉松赛事。目前国内受到认证的马拉松赛事有北京国际马拉松、大连国际马拉松、杭州国际马拉松、兰州国际马拉松、上海国际马拉松、长城马拉松、厦门国际马拉松。与之相比,2016年北京马拉松20岁至34岁选手的平均成绩在4小时45分钟到4小时49分钟。
国内马拉松比赛参赛者众多,但跑步者群体的素质参差不齐。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王大卫称,我国马拉松赛事中99%都是大众选手。大多数草根跑者,训练模式仅参照网上资料以及他人的经验传授,缺乏专业的教练指导。还有一些刚刚兴起的跑步俱乐部,聘请的教练不是从专业队退役就是从健身教练转行,采取的也是批量教学模式,无法根据业余跑者的个体差异性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更不要说伤病期的康复训练变化了。就算有那么寥寥几个专业的训练营,也因为昂贵的收费标准,使草根跑者们望而却步。
“我身边大部分人没有参加过专业训练,一般通过微信、微博和跑友交流跑路经验。我也考虑过参加训练营或者请个教练,但是现在专业的培训机构比较少,工作又太忙,也缺少相应的时间。”袁明说,他所组织的以检察官为主的正义跑团中的大部分人还处于跑马拉松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锻炼身体为主。
未经科学训练,不当运动导致的选手受伤乃至死亡的风险也在马拉松比赛中显现。在今年9月举办的第21届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就出现惊险一幕:一位30多岁、参加半程马拉松的男选手,在终点后50米处突然倒地,心脏骤停。幸运的是,负责赛事急救的医生和志愿者立刻对其实施心肺复苏、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患者成功获救。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规定,马拉松赛事举办前一周,一般会有专门的马拉松救助培训,还有救护车等流动医疗工具也会安排好救援路线,赛前会进行彩排演练,沿途会设几十个医疗站,为参赛者提供一些药品,并安排医疗陪跑者。
然而,并非所有马拉松选手都如上海那位选手那样幸运。今年5月28日,江西省德兴铜矿马拉松赛开赛。一位参加10公里迷你马拉松赛的53岁参赛者猝死,这位当地的矿厂职工在快到终点时发病,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就在一个月前,在陕西省杨凌农科城国际马拉松赛中,一名全程马拉松的参赛者猝死。
“最后几公里的冲刺阶段,因为冲刺时耗氧量瞬间增加,使得冠状动脉供氧系统和耗氧系统的平衡突然被打破,引发心脏骤停。”马拉松保障专家、美国心脏协会主任导师李永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坚持跑步6年的北京跑友“小黑”告诉记者,“跑马拉松还是要进行专门训练,必须在参赛前3个月甚至半年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否则身体很难扛住那么大的负荷。”
主办方不分赛道、选手盲目跟风的攀比心理也容易导致事故发生。“尤其是年轻人容易逞强,盲目追赶跑得快的老人儿,却不了解对方平时积累的大量训练。此外,他们在现场氛围的感染下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往往期望能有超水平的发挥。”杨明表示。
编辑:梁霄
关键词:马拉松 赛事 选手 国际 南昌 网红